大道之行:閉門造車決策輕率

政策局的高層前言不對後語,一日之內就「變調」,令議會及業界無所適從,教人嘖嘖稱奇,政府施政水平有待提高。環保政策是否脫離社會現實?政府急於求成,不顧民間的實際情況與能力,往往適得其反。

事緣環境局副局長潘潔出席立法會委員會會議,表示自從政府推出更換舊式柴油商業車輛計劃以來,僅兩成二合資格車輛借助政府資助換了新車,成效欠佳,擬於換車計劃本月三十一日結束後,政府會增加車齡達十五年車輛的牌費,藉此推動車主更換舊車。

副局長未經充分諮詢運輸業界,突然推出加牌費的措施,幾乎可以肯定,必然會迫使業界作出強烈反應,是政府難以承受的痛,而且立法會亦不會支持。無奈之下,局長邱騰華被迫「轉軚」,直指自己無政治能力推行加牌費的措施。

理論上,由二○○七年四月一日推出為期三年的更換車輛計劃,將於今年三月三十一日結束,是否延續五億七千萬元的計劃,主動權在政府手上。但是,如此龐大且影響廣泛的計劃,按照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必須諮詢業界的,可惜政府並沒有認真與業界溝通;何況加牌費是一件大事,怎能夠單方面作出決定?而立法會審議的時間也並不足夠,環境局的處事手法着實令人摸不着頭腦。

須知跨境運輸業近年每況愈下,金融海嘯打擊下,大中兩型運輸柴油車根本開工不足,業界刻正掙扎求存,以貨櫃車為例,新型號的車價高達九十至一百萬元之巨,扣除資助後,車主仍需付七十至八十萬元,業界實在難以負擔。

政府官員未有審時度勢,閉門造車,不顧業界生計,繼慳電膽計劃的甩漏之後,再一次行政失當,而正副局長的溝通也有問題,的確貽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