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民調:政府穩樓市齋噏做騷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預算案提出四招,期望以調高豪宅印花稅、活化居屋等措施穩定炒風熾熱的樓市,但有關措施成效存疑。「東方報業民意調查」顯示,大部分受訪者認為穩定樓市四招作用有限,難阻炒家投機意欲,受訪者不滿政府在穩定樓市上只靠「出口術」,促政府不如復建居屋及加快舊區重建紓緩樓市,又指曾俊華及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須為穩定樓市不力負責。

樓價租金齊急升

差餉物業估價署公布的《香港物業報告2010》顯示,去年的私人住宅落成量僅七千多伙,創歷史新低。隨着落成量較預期大減,面積約一千方呎以下的中小型住宅的入住量增加,空置率由○八年百分之四點六減至百分之三點八,反映供不應求的情況在去年明顯加劇。數字亦顯示,今年一月樓價較去年同期升兩成七,租金則升一成七。

為穩定樓市,曾俊華在新預算案中提出穩定樓市四招,包括在勾地表內指定數幅市區住宅用地如未被勾出,政府會在未來兩年因應情況安排公開拍賣或招標;與港鐵及市區重建局磋商,增加中小型住宅單位供應;研究活化居屋第二市場;以及調高豪宅印花稅率等,但有關措施成效存疑,預算案公布措施之際,元朗一個新樓盤平均呎價仍創同類地區新高;將軍澳地皮拍賣價也創同區新高。

政治騷難阻炒家

「東方報業民意調查」於上星期四至六以街頭問卷以及電話形式,成功訪問合共三百一十六名十八歲或以上市民,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受訪者質疑穩定樓市成效,五成受訪者認為措施作用有限;兩成九更預料完全無效用;百分之八則擔心措施會導致轉炒中價樓。

四招出台後仍有新樓盤及賣地價不跌反升,三成七受訪者直指,反映措施難阻炒家投機意欲;三成二歸咎措施力度不足;一成五則稱措施已淪為政治騷。

調查亦顯示,大部分受訪者不滿政府穩定樓市的表現,四成七指摘政府只靠出口術,欠有效措施;兩成一不滿當局議而不決;一成九更質疑政府患上八萬五恐懼症,不敢增建住宅。為穩定樓價,四成七受訪者促政府增加居屋、公屋及夾屋供應量;兩成九認為政府應重新檢討房屋政策;一成六要求當局加快舊區重建;認為預算案四招能穩定樓市的僅百分之二。

舊區重建進度慢

加快市區重建亦有助穩定樓市,然而舊區重建的進度則未如理想,四成四受訪者斥重建速度太慢;三成指不理想,當局應檢討重建策略;一成六批評發生冧樓事件,當局才加快重建速度。

受訪者又認為市建局的重建策略存在問題,三成四斥責市建局只集中重建有商業價值項目;兩成六指未能解決危樓重建問題;兩成五指摘當局未能分清重建緩急。

高樓價問題一直困擾香港,舊區重建進度慢,一成七受訪者認為曾俊華應為問題負責;一成五則指林鄭月娥須負責;認為兩人均需負責的佔四成一。

綜觀整體情況來看,大部分受訪者不滿政府無法紓緩高樓價問題,批評政府推出的穩定樓市措施軟弱無力,只是出口術的政治騷,受訪者認為,政府復建居屋及增加公屋單位供應等措施,才能真正滿足市民住屋需求。

八萬五恐懼症拒建居屋

【本報訊】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新財政預算案中提出穩定樓市四招,但有經濟學者已預料,措施對穩定樓市作用不大,如調高豪宅少少印花稅成本,根本難阻炒樓意欲,又指政府擔心增加住宅供應會重蹈「八萬五」覆轍是表錯情,建議政府復建適量居屋,以紓緩中價樓渴市壓力。

嶺大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濼生認為,該四招對穩定樓市作用不大,並質疑調高豪宅印花稅的成效,認為「買得起二千萬元以上豪宅都係有錢人,唔會介意畀多少少印花稅成本。」對於曾俊華指會透過賣地條款,限制只能興建中小型住宅樓盤,何則抱懷疑態度稱,「細單位唔一定係中價樓,亦可以加入豪華設施打造成為單身貴族而設嘅精品貴價樓!」故有關措施仍未能回應想改善居住環境、但資金有限的中產訴求,他擔心,此舉會令中價樓更渴市,導致升幅更凌厲。

「細單位未必係中價樓」

經過「八萬五」房屋政策慘痛經歷後,政府已把大規模興建房屋以增加住宅供應看成禁忌。何斥曾俊華及政府表錯情,指當年導致「冧市」的元兇是政府賤賣公屋,「居屋興建咗咁多年都無事!」只是政府提出每年供應八萬五千個住宅單位數量太多,才進一步推倒樓市。他認為,在供應嚴重短缺下政府復建適量居屋,會有助紓緩中價樓壓力。

浸大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則指出,現時息口太低,加上房屋供應短缺,令樓價一直高企。而穩定樓市四招短期難見成效,部分措施需要時間才能反映成效,「如由賣地至起樓,可能係三至五年後嘅事!」他又稱,有關招數都是以行政方式調控市場,但最終成效如何很難估計,因為樓市始終是由私人物業供求關係所主導。

對於政府藉調高豪宅印花稅增加成本,以壓抑炒風,麥認為不會有成效,因樓價上升的幅度遠高於增加印花稅的數目,投資者根本不擔心。

市建局偏重商業無助供應

【本報訊】為穩定樓市預防資產泡沫,政府提出會要求市區重建局增加中小型單位供應及加快市區重建,但社會質疑只會導致精品豪宅出現,無助紓緩高樓價及八十後難置業問題。學者及立法會議員批評政府自欺欺人,又指本港市區重建進度慢,源於市建局偏重商業價值及閉門造車,建議日後市區重建應「由下而上」,並設舊樓管理局統籌舊區更新的規劃工作。

上車盤近乎零

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學術統籌宋立功指出,市建局積壓逾百個項目未展開,已進行的則是明顯有商業價值的項目,保育及居民權益反屬其次,若單靠市建局根本不足以追上舊區老化步伐,而市建局高高在上、閉門造車的態度亦有礙爭取地區支持,故市建局應主動積極與地區接觸,「由下而上」決定重建的先後緩急,再配合政府另成立統籌舊樓管理及舊區規劃的機關,才能有效進行市建更新。

宋立功又批評本港樓價高企源於高地價政策,政府聲言借助市建局是自欺欺人,一則市建局再加快供應也只是九牛一毛,二則市建項目二百萬元以下的「上車盤」近乎零,明顯是「不可能的任務」。

立法會議員王國興亦認為,市建局角色及重建步伐有改善空間,既應加強活化及復修工作,但是亦不可完全取消重建項目,以免失去對發展商的制約,預防樓價被抬高,而政府同時應復建居屋及增加公屋單位供應,解決中產及基層住屋需求。

王國興又強調,市建局選取重建項目不可再以「商業價值行先」,反而應集中處理逾五十年樓齡舊樓林立及發展商認為無意重建發展的舊區,確保舊樓業主不會被忽略。

預算案穩定樓市四招

第一招:為在勾地表內指定數幅市區住宅用地,如果未被成功勾出,政府會在未來兩年因應情況安排公開拍賣或招標。

第二招:與港鐵及市建局磋商,增加中小型住宅單位供應。

第三招:房委會積極研究活化居屋第二市場。

第四招:二千萬元以上樓宇買賣印花稅率,由3.75%增至4.25%,買家不可延交稅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