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舊樓的安全問題之外,財政預算案另一個主要議題是調整房屋政策,但照表面上來看,這只是小調,而不是大調。
不是大調,是指在最關鍵的問題上仍然相當保守。香港房地產的問題,最關鍵是供應,過去幾年,特區政府嚴控供應,包括不建居屋、停售居屋、不公開賣地。政策上雖有勾地表,但勾得出勾不出,完全是行政決定,不必對外解釋,因而有連勾十幾二十次也勾不出的情況。只要政府不把地勾出,就變相減少土地供應,這才是最核心關鍵的問題,供應少,發展商就放心高價勾地,尤其是有較多土地儲備的發展商,就更加有恃無恐,最新投得的地價高,就立刻可以高價賣樓,投地的高價可以提早回本,未來建成的樓宇可否再維持高價,那已是次要的問題。
今次預算案表示,有某幾幅土地在兩年內未有勾出時會推出市場拍賣,這其實是結合了勾地和拍賣的辦法,土地一旦公開拍賣,收回比勾不出的衝擊大很多,除非很特殊的情況,土地很難收回。而事實上,收回拍賣土地的負面反應比較低價成交更打擊投資者信心,所以正常情況下,土地應可賣出。
但就算把這幾幅不勾即拍賣的土地計算在內,能否遏止樓價的升勢也成疑,因為特區政府的底牌已公諸於世,就是嚴限土地供應以防樓價下跌,大家相信樓價有支持便放膽買,這個心理作用,政府更難應付。故本欄認為,在泡沫形成前就要出手,一旦失控就一放難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