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大道之行:應有長遠扶貧政策

貧富懸殊在過去二十年愈趨嚴重,是當前香港必須認真解決的結構性社會問題,逐步成為民意的主流共識,政府不能迴避。財政預算案要有具體措施紓緩緊張度,亦更需要有長遠扶貧政策的安排,推動公眾討論及凝聚共識。

立法會各黨派已有初步共識,要求政府長期支援在職貧窮人士有跨區交通津貼,將現時只適用於元朗、屯門、北區及離島四個偏遠地區的計劃擴展至其他區域,既可協助低收入人士減免交通費的負擔,又可以解決「有工無人做,有人無工做」的錯配情況。

尤其重要的是,一旦在職貧窮者的工作意願逐步消沉,墮入綜援網,將消耗更大量的社會資源,不利於社會和諧,跨區交通津貼計劃確能發揮一定的激勵作用。

政府擔心正式確立計劃的長期性及擴大化,可能變成永久性的工資津貼,甚至有可能被濫用,也擔心易放難收,而津貼金額也易加難減,亦有擔心長遠會與法定最低工資形成兩套標準。問題恰恰在於沒有扶貧的長遠政策,凡事皆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加以處理,所以預算案應該申明政府會全面檢討扶貧政策,長遠制訂兼顧各個貧窮領域的措施,務求在可見的未來,有效控制及最終解決貧窮問題。

二十年前,政府不承認有「貧窮」這個概念,只有「經濟上無法自給自足」的說法,拉闊一些則有「經濟能力脆弱人士」的說法,具體而言,所指的是:式微中的傳統行業工人;因經濟轉型而被遣散的工人;單親家庭人士、新移民及長期病患者等。

由於人口老化步伐加快,長者正逐步成為貧者的主要組成部分,而邊緣青少年群體的浮現也絕對不能忽略,當然,最突出的還是那四十萬在職貧窮大軍。短期紓緩措施固不待言,長遠的扶貧政策就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