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冷眼旁觀:小班一定好?

一位小學校長看過有關「小班教學」的文章後,電郵說他有一個「解不開的結」:小班真的提升了教學質素嗎?他說,自從有人提出「小班教學必定好」的理論後,他就不斷反思為甚麼小班一定好。

這位校長的質疑,其實與當年前教統局局長羅范椒芬的疑問相同。談到小班,一般老師會說,學生人數少了,教學效果就自然好,但這說法理據不足,學生人數的多寡與教學效果沒有必然關係。

這位校長續說:「若教學的方法沒有改變,學習的模式也沒有改變,只是人數少了,事實上很難想像學習會有所提升。」我同意這點,要促進學習模式的改變,靠老師的「功力」。若我們要求老師在教學法上有所創新,學校必須先為老師「創造空間」。每天六至七節課,每天都有教不完的課文,就算老師有心,也不會有空這樣做;但若每班人數少了,再加上學校其他配套和支援,創新教學的空間就多了。

小班是提升教學效能的第一步,最重要的仍是老師。

去年初,在著名的美國TED周年論壇,比爾蓋茨是講者之一,他不談電腦和微軟,他談的是老師,並熱烈向觀眾介紹一本書,講述兩位老師的熱誠如何改變一所學校。他的演說讓許多人很感動,因為他說中了教育的核心:在每天的教與學當中,最重要的不是校長,更不是教育局官員,而是老師。

小班好的原因其實很卑微:它為老師開了小窗口,讓老師能舒舒氣,有空間思考如何改善教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