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1/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冷眼旁觀:小班恐懼症

五年前的小學縮班殺校潮將在今年順理成章的蔓延到中學,其實這是同一群在二○○○年前後出生的孩子。金融風暴後,香港的出生率下降,這批孩子轉眼已升中了。教育局估計今年九月升中一的學生比去年少六千三百人,全港中學要應付三三四新學制,又要回應教學語言微調,如何面對縮班?

孫局長在立法會回答張文光提問時表示,盡量不殺校,建議同一辦學團體的中學或合併,或考慮縮班,或提供特色課程等,盡量讓學校辦下去,老師不用失業。

孫局長的所謂「四招」其實與五年前沒甚麼分別,因為他仍緊守「大班教學」的原則,不願意接受每班彈性減少人數,因此,如某中學收生不足,結果必然是縮班。而「合併」,即是二合一,起碼有一所學校不見了,與「殺校」有甚麼分別?

要解決收生不足,只有一種妙藥:小班教學。但看來教育局的「小班恐懼症」仍未痊愈,讓人百思不得其解。適齡學童減少只是過渡性,近年出生率回升,再加上香港出生的內地人士子女隨時可來港讀中學,收生不足並非長期的問題。那為何「孫四招」的出發點,不是保住老師飯碗,讓學校不產生震盪,也趁機彈性的讓某些學校進行小班教學,幫助學習能力稍遜的同學?

縮窄學習能力差異,是有教無類的優質教育的大前提,也是芬蘭教育名聞世界的原因。孫局長曾到芬蘭考察,難道他不知道,要減少學習能力差異,最重要是小班教學,讓老師騰出時間,照顧不同學習能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