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1/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醫健:肚痾先服止瀉藥反不妙

冬天是輪狀病毒肆虐的高峰期,隨時令受感染的兒童「屙到脫水」。本港四間公立醫院一項聯合研究,調查了七千多名因嚴重腹瀉入院的幼童,其中近半數要住院吊鹽水,以補充流失的水分,惟真正缺水的兒童不足一成。專家建議病童飲用含電解質及糖分的營養水,可取代吊鹽水的治療,一方面毋須留院,另一方面可免受吊針的痛楚。保持幼童個人衞生,包括如廁後及進食前洗手,可減低中招風險。

本港每年約有二千名五歲以下兒童,因感染輪狀病毒引致腸胃炎入院,幼童由出世至五歲期間,至少有一次感染,病徵主要為腹瀉、嘔吐及發燒。

威爾斯醫院、東區醫院、屯門醫院及伊利沙伯醫院約於○二年至○五年期間合作研究,了解幼童因腹瀉脫水的治療,調查在兩年內七千三百九十一名因腹瀉入院的五歲以下幼童,化驗證實八成病童感染輪狀病毒,七成八人有雙重感染,包括感染輪狀病毒及其他細菌如沙門氏菌等,而此類病人的腹瀉情況最嚴重。

研究指,有四成八病童留院吊鹽水,但真正脫水的兒童僅介乎百分之一點三至八點四。威爾斯醫院兒科專科醫生周中武表示,「吊鹽水好快捷,令病童短時間內補充水分,但插住吊針會令佢哋唔舒服。」他建議,醫生要評估病童是否需要吊鹽水,或改以處方含電解質及糖分的營養水沖劑,讓病童可留家休息,毋須承受吊針及住院之苦。

不少家長見子女「又屙又嘔」,會先餵服止瀉藥,周醫生認為此類藥物減少了腸道蠕動,反而令體內細菌無法排走,加劇病情,令人有肚脹等不適,一、兩歲幼童更不宜服用止瀉藥。

飯前廁後 徹底洗手

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表示,○七年一共接獲十宗院舍爆發輪狀病毒的個案,○八宗微升至十一宗,而去年經過初步統計後則有十三宗。此病毒主要透過口傳播,包括進食不潔食物,或如廁後沒有徹底洗手等,周醫生提醒家長應注意子女個人及環境衞生,減低受感染風險。出現無胃口、小便減少、大便有血,或皮膚缺乏彈性,是腹瀉引致缺水的徵狀,應立即求醫。

■記者梁麗兒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