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思入風雲:不管部部長

對於行政會議的角色,必須重新思考,否則這個政治平台,就算不傾向為民發聲,也失去本來的作用,平白浪費。

跟一位學者討論這個問題,他提出一個解決辦法,就是把非執行董事角色的非官守成員,變成不管部部長,便可以讓他們發揮更大的政治角色。當然,這個建議只是比喻,非官守成員都不是專職受薪,而是業餘參與,他們和司局長在職業上有着基本的不同。

港英年代,行政局非官守議員是港督的管治夥伴,但現時行會非官守成員則近於顧問,他們和職業官員的關係也有所改變,在目前體制下,所有司局長和非官守成員都是行會成員,但彼此沒有任何關係,唯一可以接上的,就是通過行政長官,否則行會的非官守成員很難和有關司局官員拉上關係。

但如果把非官守成員變成不管部部長,他們對政策有更大的參與,所謂不管部,就是不負責一個專責的局,但仍然可以有其專責範圍,例如金融或福利,一旦界定了這個範圍,非官守成員就要和那些專責局長共同謀劃,一前一後,或者並肩作戰。

把非官守成員變成不管部部長,其實是對管治權力的重新劃分。問責局長的權力本來就來自行政會議和高層公務員,問責職級不斷擴充,由一層變成三層,對公務員的權力,理論上只會愈拿愈多,但跟行政會議的關係,則相對張力較小。現時政府面對管治基礎狹窄、薄弱的問題,強化行政會議,應該是一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