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8/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探射燈:評估買人債風險自己呃自己

近月港股暢旺,投資市場再度活躍起來,今年第三隻零售人民幣債券亦於上周二(十八日)公開發售。早前首批人債登場時,銀行替客戶做風險評估,被批評過程冗長費時,嚇退一眾投資者。本報調查發現,原來風險評級可一做再做,有投資者一日做兩次,或隔日再做,目的是要「升級」達到認購人債或其他高風險產品的要求,風險評估變相名存實亡。投資專家提醒,強行升級是「自己呃自己」,最終所有風險都要由自己獨力承擔。

「你可以過幾日再做多次,若評估升級,就可以合資格購買人債。」記者日前以顧客身份到元朗區一間銀行試買人債,並進行風險評估,屬最低的第一級別,未能認購被該行評為第三級較高風險的人債。職員指出,評估內容最「致命」是承受風險程度,「個個不想蝕錢都會揀保本,結果扯低分數。」職員坦承,若記者改日再作評估並獲升級,便能符合購買資格,「雖然我覺得做法好搞笑,但你有權去做。」

被銀行職員譏為「搞笑」做法的風險評估,緣於去年雷曼迷債爆煲後,金管局為加強監管銀行銷售手法,今年六月底開始,市民到銀行購買投資產品,需經非銷售人員做風險評估,再由銷售人員講解產品內容,全程需錄音。由於手續動輒要一小時,不但嚇退客戶,部分為購買合心水的投資產品,風險評估更一做再做,失卻其原意。

證券界早已知悉漏洞

記者再到另一間銀行進行風險評估,雖被評為保守型,但合乎該行認購人債的最低資格。當記者問及若首次評估不合格,能否再做一次,職員沒有正面回應,僅強調:「我們必須先了解你的財政狀況是否有改變。」職員又指,若記者日後欲購買其他高風險的投資產品,可再作評級,「每個人承受風險的能力會隨時改變,你將來可能中了六合彩也說不定。」

原則上,銀行不建議低評級客戶購買高風險投資產品,不合資格客戶便會要求銀行進行多次評估,以求「升級」達標。一名銀行前線職員透露,曾有客戶一日內做兩次評估,首次屬最低級別,其後雖升至第二級,但仍未夠資格購買屬第三級的投資產品。兩日後,該客戶要求再做第三次評估,終於合格,「做了多次評估,一定會知道計分方法,就好似心理測驗,知道答案後再做一次,怎能算準?」

其實風險評估的取巧「玩法」,證券界人士早已知悉漏洞。在投資公司任職高層的Alan(化名),早前到銀行購買外幣掛鈎票據,花近一小時做風險評估,被評為中級,「以為中風險對中風險會冇問題,但銀行將外幣掛鈎票據列為高風險,我竟不合資格購買。」兩日後他再到銀行做評估,卻輕易達標,「評估是十分兒戲,因為我知道怎樣答題便能符合資格。」後來銀行要他另開期貨戶口,需再作評級,他不勝其煩,最終打退堂鼓。

「最終由投資者承擔」

香港投資學會主席譚紹興直言,投資者是「自己呃自己」,因強行升級即代表提高承受風險程度,「最終都要由投資者去承擔。」美國萬利理財亞太區執行副總裁陸東全則建議,風險評估不應由一般的銀行櫃位職員負責,而是由具有專業資格的職員進行,才能真正反映投資者的承受能力,惟現時卻無人願意沾手,「因為冇人敢去孭飛。」

譚紹興指出,雷曼事件後,很多銀行不敢貿然冒險,即使是債券也被評為高風險,影響市民投資意欲,他促請金管局為市場上的投資產品,作出客觀的風險評級,給投資者一個清晰的指引,「最重要仍是投資者清楚知道自己投資甚麼產品。」

金管局發言人表示,若發現有銀行在同日或短期內替同一客戶做多次風險評估,以提高其風險評級,或收到相關投訴,局方會嚴肅處理。局方現正與業界及證監會商討,研究能否簡化個別銷售程序。

雷曼陰影銷售投資產品謹慎

雷曼事件仍未完全解決,銀行對銷售投資產品的陰霾仍未消散。近月港股雖氣勢如虹,曾衝破二萬一千點,惟銀行職員對銷售投資產品的熱情不再,甚至有銀行拒絕新客戶開設人民幣債券戶口,態度近乎消極。

記者日前走訪多間銀行,全都人流不多。當記者示意認購人債時,銀行職員均表現謹慎,其中一間銀行要記者先做風險評估,才肯派發人債的宣傳單張和章程;另一間銀行則着記者取章程返家細讀,記者欲先開人債戶口亦不得要領,「你慢慢了解清楚才作決定,不用急。」有銀行更索性請記者吃「閉門羹」,「MA(金管局)方面未有指引,現階段我們不會接受新客。」

寧不接生意 免成「箭靶」

美國萬利理財亞太區執行副總裁陸東全指出,雷曼爆煲後,銀行對散戶的銷售模式,金管局未有詳盡定案,很多前線職員抱住「不做不錯」的心態,寧願不接生意,也免再成「箭靶」,「做法太矯枉過正,會影響本港金融中心的地位。」

銀行評級各異 顧客混淆

迷債風波發生後,銀行對投資產品的風險評級出現很大分歧。如以往一般屬中風險的外幣掛鈎票據也列高風險;今年先後發行三次的人債,各銀行對其評級亦各異,由高至低不等,客戶易感混淆。

以元朗區一間銀行為例,該行將人債評級為第三級較高風險,記者屬於保守型投資者,未能符合認購條件,該行職員坦言,人債並非由其公司發行,風險評級自然提高,「若由我們發行,評級肯定會調低。」另一間銀行則將人債評為最低風險,記者才「慶幸」合資格認購,惟職員簡介時再三提醒記者:「人債不受百分百存款保障,亦無抵押存款。」

同一投資產品,出現參差甚至極端的風險評級,因部分銀行不敢貿然將評級調低,避免再有投資者因招致損失而追究責任。現時銀行對投資產品的風險評級,需依據證監會的指引,若有評級不當,金管局會跟進。

風險評估問卷的部分內容

1. 以你現時定下的財務目標,最長的投資年期是多少?

2. 過去你曾投資過哪些類型的投資產品?

3. 請問你有多少投資知識和經驗?

4. 若最高回報意味要承擔最高風險,在這前提下,請問你對風險的接受程度如何?

5. 如果你意外有五萬元資金,你會作出哪類型的投資?

6. 過去一年,你有否投資債券、外幣、對沖基金或投資掛鈎的結構性產品?

7. 目前你有多少資產可作投資?

8. 扣除日常生活開支,每月你有多少資金可作儲蓄或投資用途?

資料來源:本報綜合多間銀行的風險評估問卷

圖/ 文:探射燈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