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7/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冷眼旁觀:小租戶走投無路

領匯近年來「積極進取」,把旗下屋邨商場裝修改建和中產化,以往的街坊式小檔被取締或搬到沒人流的角落,換來千篇一律的例牌連鎖店。有人說,這不是很好嗎?以往的屋邨商場實在太簡陋了!

當然不好,屋邨商場小店不但有其特色,價廉物美,符合居民需要,更是殖民地年代公共房屋政策的關鍵。為何這樣說?因公屋居民付的租金低於市值,不足以承擔房委會的營運,於是,房委會的商場和停車場就成為其收入來源,讓商場的租金補貼住宅的管理。今天,房委會失去了商場,收入減少,縱有儲備,但對其持續發展已有影響。

回歸後,董建華的班子提出了公共資產私有化,社會的爭議和司法覆核也阻擋不住私有化之路。領匯成立後的事,不用說了。領匯成為反面教材。領匯向小商戶開刀,逼他們搬到樓上,騰空好舖位予付得起錢的連鎖店。在報上看到領匯二字,都是負面的新聞,聽說,連領匯的職員外出在屋邨吃午飯,也會小心翼翼,不讓人知道自己是領匯的職員,擔心被人罵。

領匯是上市的地產基金,但對於屋邨商場的小租戶來說,領匯神憎鬼厭,街坊也因為熟悉的小店結業,在消費上沒有選擇,竟要跨區到深水埗、九龍城等老區購物。

今天,政府不是領匯股東,外國的基金才是領匯的大股東,就算租戶和民間團體抗議,公共的資產早已被私有化,大家似乎都站在死胡同內,看着屋邨商場變質,小租戶走投無路。回購領匯基金單位可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