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7/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龍吟虎嘯:新貴當得易未能爭口氣

一年多前,曾蔭權以「擴大政治問責制」為名,委任了十七名副局長及政治助理,不但引起社會爭議,而且風波迭起,醜聞不絕。曾蔭權及「心戰室」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硬着頭皮「闖」了過來,十七位副局政助總算按時就位「走馬上任」,特區政府那時幾乎用近乎哀求的口脗對民眾和輿情說,請大家給這些「用人唯才」的精英們一些時間,看看他們表現再下結論。然而,曾蔭權對這些政治新貴早有結論,在委任時把他們吹得天花亂墜,個個都是人中龍鳳,政府每年用幾千萬元公帑請他們,那更是「物有所值」也。

現在一年過去了,埋單計數,這些政治新貴們被評為「三不」,一不熟悉政策;二不到立法會開會;三不敢回答問題。這些副局政助的工作就是要熟悉政策、推銷政策,就是要上立法會解釋政策,就是要敢於和善於回答問題,這是他們的飯碗,也是曾蔭權弄出個「擴大政治問責制」的堂皇理由。結果這些新貴們竟是「三不」示人,那請他們幹甚麼呢?

其實,這些政治新貴表現差勁庸碌無能,是早在一年前的輿情批評和意料之中的。因十七名新貴的「產生」十分兒戲,並無公開的招聘,並無「過關斬將」的競選,只是曾蔭權身邊的個別親信找來一些他們「熟悉」或其他友人「推薦」的人士,「面試」一下,問上幾個問題就拍板決定,其輕率兒戲大概尚在香港一家中型私人機構聘請中級管理人士面試之上。

這樣子「請」來的「政治人才」,除了曾蔭權和那幾個「面試官」看好之外,還能有誰寄以甚麼希望呢?還能有誰覺得要用一年時間觀察才能看出他們的斤両呢?這些政治新貴應該說沒有讓「市民失望」,因為市民對他們從來就沒有寄予希望;沒有希望就無所謂失望,對他們若有失望的,大概是曾蔭權和他身邊的那幾個人。這些新貴實在太不給他們的「伯樂」爭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