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理屈詞窮仍負隅頑抗

平機會內部管治紊亂,主席濫權,視機構為家天下,隻手遮天,予取予攜,教輿論嘩然,暴露出公營機構運作腐敗的一面,有如讓公眾上了一堂嚴肅的課。立法會全力跟進,發揮監察與制衡者的角色,值得市民鼓掌。

理屈詞窮下,仍負隅頑抗,繼續大放厥詞,是此時此刻平機會主席鄧爾邦的最佳寫照。立法會聆訊的焦點所在,是審計署報告何以不讓管治委員會成員過目,並作出具體回應。鄧爾邦竟以「保密」為由,自把自為,即時被審計署署長踢爆:「過去從未出現有被審計的機構在未經管治委員會同意下回應審計報告。」助理署長更直斥其非,謂「畀委員睇報告係基本常識」。

鄧氏一再狡辯,只能自暴其醜,活靈活現大搞獨立王國的嘴臉。鄧氏指回覆審計署若就細項花時間逐一諮詢委員,可能趕不上交報告的「死線」,明理人也看得出是玩弄「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的手法,不值一駁。

審計署有責任詳細審核公營機構的帳目,從衡工量值的角度,看看是否物盡其用,且用得其所。審計署或許有較嚴厲的取態,甚至時有挑剔之處,卻絕非吹毛求疵,不通情理,無論如何,也是出於公心,為公帑把好關。

反觀鄧氏與個別委員態度極不嚴肅,視回應審計報告如做文章及走過場,據悉有人甚至獻計,要平機會先敷衍署方,然後再不了了之。這種文過飾非、弄虛作假的歪風必須煞住,希望這只是極少數不負責任委員的取態,但願其他公營機構的董事局或管委會不致如此吧!

上樑不正下樑必歪,平機會的教訓非常深刻。平機會管治委員會長期處於不正常狀態,開會及討論的過程,無論是次數、法定人數、議事內容以至委員的遲到及早退,均存在不少問題,立法會應該傳召更多委員出席聆訊,這有助披露出更多鮮為人知卻極其關鍵的證據,還平機會混亂的本來面目。

徹底解剖平機會,讓公眾洞窺公營機構的管治問題,是一件大好事,政府領導層亦應該高度關注,為未來大幅改革制訂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