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看今朝:「五四」精神反思

今日是「五四」運動九十周年。九十年前,中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卻簽署了喪權辱國的《凡爾賽條約》,把戰敗國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全歸於日本,因而掀起當日大學生、工商業者、愛國團體等一場反帝制、反封建制度運動。

「五四」不僅是一場愛國運動,更是一場文化思想革新運動。學者提出「打倒孔家店」、追求「德先生」、「賽先生」,向西方學習,又抨擊封建主義及舊文化;而陳獨秀、胡適等深明八股禍國,提倡應用白話文,我手寫我口;廢除艱澀難懂的文言八股。

有人說:「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泉源,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精神的核心。」愛國、民主及科學不但是「五四」的教條,更是現代社會的理念。但時至今日,「五四」已成為紀念九十年前一場青年愛國運動的日子。昔日學生們的愛國熱情、推倒舊文化舊思想的激情,我們雖仍銘誌於心,但這種追求愛國及創新的精神,同時亦需要加以發揚。我們亦要負起喚醒當代青少年對「五四」精神的傳承責任。

傳承是一種承先啟後的概念。前人給我們留下來的東西,我們既要接收,亦要反思可以留甚麼給後人。在學習前人的智慧時,我們不能盡墨守成規,而是需要加以創新。舊時學者認為八股禍國,要求全面摒棄八股文,但是,現今文言八股仍絲毫未絕迹於華人社會,有時候文章間或出現一兩句文言文,更添畫龍點睛之效。

在傳統文化內加入現代元素,這是發揮「五四」創新精神的最佳體現。所以,我們不僅要了解當日青少年的愛國熱情,以及推動新思維新文化的激情,亦要學習「五四」精神的內涵。惟有這樣,五月四日就不再是單純地作為青年節或紀念日子,而是一個積極鼓勵青少年進步、勇於創新的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