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水潑不進 針插不入

審計報告雷聲大,部門改進步伐慢,已經成為香港公共行政的一大特色,所謂你有你的審計,我有我的做法,民意與輿論反應強烈過後,好官我自為之。以平等機會委員會為例,過去幾年的負面新聞不絕如縷,大花筒的形象早已深入民心,今次是最新一輪審計報告的焦點所在,只要硬着頭皮頂住各種批評,事過境遷,一切仍將依舊。

審計署羅列平機會多宗罪,最矚目的有幾項實在教人匪夷所思。未徵得特首同意,平機會自把自為,為職員及主席購買集體人壽保險,其中涉及主席的保額更高達七百二十七萬元,保費為一萬三千元。這種濫用公帑的手法,與轟動一時的前旅發局總幹事臧明華為其個人及家人購買超豪級醫療保險的做法何其相似!

平機會十八人龐大代表團訪問北京,租用每晚房租達二千八百元的大使級套房,而且晚宴開支平均每人五百四十元,遠超酬酢開支四百元的上限。這種公職人員豪花公帑,人人機會平等的做法,的確敗壞平機會的公眾形象,要挽回公信力,今後非要花大氣力改革內部管理及加強監管不可。

平機會內部資源分配不當,公幹應酬以至辦公室日常營運慷納稅人之慨,對於求助者個案的處理,卻經常以資源不足為理由加以拒絕,同樣令公眾難以接受。

平機會主席回應傳媒詰問時,多次提醒記者該會並非政府部門,處事用錢可有相當的靈活性,是一種似是而非的狡辯。由非政府部門的公營機構負責公共服務,為的是能減省公務員的成本,並且讓機構管治有一定靈活性,卻不等於變成獨立王國,形成「無王管」的局面。

平機會覷準管治委員會運作上的盲點,在政府疏於監察的情況下,加上主席與總裁角色合二為一,權力獨大的特殊安排下,鑽了一個大空子,獲得了花錢的靈活性,卻在獨立自主的幌子下,避過了公眾的視角,變成針插不入、水潑不進的獨立王國。是時候全面檢討及改革平機會的管治了。更換主席及暮氣沉沉的委員無可避免,卻是必須走的一步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