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經過反覆研究與長時間磋商後形成的公共巴士車費可加可減機制原本有望正式啟動,卻因為統計處的錯漏而被迫叫停,公眾感到失望之餘,也覺得不可思議。統計處連簡單工序與普通乘除加減數也可以計錯數,以後教市民大眾如何相信政府公布的數字呢?

統計處是政府的核心部門,掌握大量從社會各方面有系統地收集的資料與數據,經科學統計與測算之後,向政府各部門提供支援,令各項公共政策的制訂能建立在客觀可靠事實的基礎上。所謂爭論不能偏離事實,統計數據之重要性不難理解。

統計處是政府的大腦,凡涉及貿易、物價、勞工、人口以至國際收支等方方面面數據的收集與分析,完全靠該處高質素及精準的服務。財政預算案的制訂,尤其涉及對未來經濟與社會變化的預測,可靠度有多高,靠的是統計處內部的專業支援。政府的經濟顧問隊伍主要通過對有關數據所作的系統預測,才能向政府決策部門提供具可行性的建議。

由此可見統計處的地位有多重要。簡言之,大腦一時麻痹大意或出現混亂,都可能帶來的危害性,實在不容低估。統計處處長就該處員工出錯的解釋缺乏說服力,留下太多疑點,相信要留待立法會召開聆訊,在政治及輿論壓力下,處長才會如實交代更多鮮為人知的事實。

從三月二十六日統計處公布套入可加可減機制後的運算結果,引起業界的懷疑之後,竟然用了三個星期的時間才完成覆核數據的全過程,效率未免過低;最後被迫承認犯錯,處長只是輕描淡寫地講一聲「唔好意思」,現實卻賠上了政府的公信力與可加可減機制的權威性,也令公眾的合理期望落空。

統計處的內部管理明顯存在問題,員工的專業水平與工序的制度性運作均備受質疑,覆檢安排亦有改進必要。統計處透明度低,令公眾及媒體難以監督,甚至院校的學者與立法會議員也不了解其內部管理與工作程序。統計處對大量有用的經濟與社會數據,也欠缺向公眾開放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