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旁觀:星空故事

三、四年前,城市的「光」不會與「害」字相連,霓虹燈和閃爍轉動的大型廣告招牌,是繁華的象徵。

以前,環保團體也很少談「光害」。自地球之友去年舉辦大規模的熄燈運動後,不要光害、擁護節能、實踐低碳生活、抗衡全球暖化等突然成了熱門議題。今年三月二十八日,世界自然基金會成功舉辦了「地球一小時」關燈活動,以表達大家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基金會說,從當晚的用電量顯示,以行動參與關燈的市民起碼過百萬。有朋友當晚站在灣仔海旁欣賞沒有燈光的香港夜景,覺得那是另一番的風味,當尖沙咀的商廈都熄燈時,九龍竟變得陌生了。

熄燈浪潮延續,今年六月,地球之友再度呼籲「熄燈」,更會在尖沙咀海旁放置約一百支天文望遠鏡,讓市民觀星。地球之友為此製作了網頁,收集公眾與星夜的種種故事。我獲邀請寫一小段關於「我的星空」,我猶豫了許久,因為,我與星空沒有甚麼緣分。

我在城市長大,沒有在黑夜靠星月引路回家的經驗,因為這城市到處都有街燈。公路上,數十呎就有一支燈柱,開車經過,路燈刺眼的照耀大地。我不敢抱怨,這是政府的好意對不對?政府太緊張、太呵護我們了,擔心市民在黑夜中會出甚麼事。

我在灣仔居住、工作和服務多年,灣仔人也與星空無緣,因為大家抬起頭來很難「望天」,一抬頭,視野立即被大型廣告招牌阻擋了。以前,這些招牌只是過大,今天,它們會閃動,會發光。灣仔街坊向我說,大廈外牆的招牌實在太光了,他們睡不着,半夜驚醒,還以為是天亮了。

環保團體的宣傳光害行動可敬,但最重要的是政府甚麼時候會有效立法,讓城市的人工化燈光減少,讓我們站在中環,也能看到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