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打破美國主導國際政治與經濟的大舞台,只能一步一個腳印,尋找適當的突破口,再逐步擴大成果,事情不能一蹴即就。G20倫敦峰會之所以被視為世界由單極走向多極化的象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所出現的微妙變化。
長期以來,美國堅決反對任何收緊自由市場,尤其是美國模式以金融衍生工具千變萬化為基礎的金融市場,是絕對不能觸碰的禁地,美國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正是美國模式的守護神。今次金融海嘯雖然震撼全球,但上自奧巴馬新政府的領導層,下至華爾街大行及各大銀行的管理層,還有一大批芝加哥學派的經濟學者,仍然認為維持寬鬆的市場環境,有利於經濟復甦與重拾正軌。
相反,在歐盟的積極施壓下,尤其是以法、德為首的老歐洲國家,要求全面改革金融體系,建立強而有力的具權威性的跨國金融監管機構,視IMF為主要角色,企圖以之制衡美國。由於新興經濟體如以中國為首的「金磚四國」亦支持歐盟的主張,兩面夾擊之下,倫敦峰會中美國終於作出重大讓步,美國的話事權將面臨弱化。
現時IMF在重大國際經濟與金融事務中擔任協調者的角色,有趣的是,發言權卻由幾個發達國家控制。按照IMF的憲章規定,所有重大決議的話事權,須由擁有總票數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國家的同意才能說了算。荒謬的是,美國單獨擁有高達百分之十六點八的票數等同擁有否決權,而且是唯一有此權力的國家,美國的霸權莫此為甚!
由此足見,IMF成員國的權力分配極不合理,面臨重議與調整,這將是未來半年的大議題,也是九月G20紐約峰會的焦點議題之一。現時中國的票數只有百分之三點七,與美國相去甚遠,簡直不成比例。
如以購買力計算,美國的GDP佔全球經濟總量的百分之二十一點三,但中國也高達百分之十點八。中國今次同意進一步注資IMF,同時應該尋求擴大話事權,與世界各國一道,挑戰美國的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