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旁觀:請政府回應民意

曾灶財寫在電箱、燈柱和公共地方的墨迹,是墨寶,是塗鴉,還是集體回憶?值不值得政府花一點創意和金錢去保留?

曾灶財去世兩年不到,但其墨迹經過歲月的風吹雨打,已自然的褪色,有些更遭人為的破壞。民政事務局多次明言,曾灶財的墨迹很難保留。這邊廂,原來有「曾灶財」三字,已是墨寶。由藝評人劉健威拍攝的《書法》,是結合曾灶財的大字和他在獅子山下塗鴉的照片而成,日前在蘇富比拍賣行拍賣,以超過二十一萬元成交,比原來三萬元的估價高了六倍多。

曾灶財的大字為香港的街道增添幽默感,但如世界上其他塗鴉藝術家一樣,他的墨迹的存在,是對法例和「不准塗污公共空間」的藐視。塗鴉藝術家一般讓政府很頭痛,如英國的塗鴉大師賓斯基的作品,既鬼馬,又反叛,讓市民發出會心微笑,例如賓斯基曾爬進動物園的企鵝角落,在牆壁寫下:「我們很悶呀,我們不喜歡魚了。」但政府卻被挑戰:究竟是叫人把塗鴉都蓋過了,還是讓它留着?結果,在民主的英國,市政府最終也要聽從市民的意見,讓賓斯基的塗鴉得以保存下來。

無論是賓斯基或曾灶財,他們的行為都有點目無法紀,不理政府如何看,不理旁人的眼光,但他們同樣受到收藏家的喜愛,作品價值連城。

香港市民也喜愛曾灶財的作品。去年,一個商場罕有的就曾灶財作品舉行展覽,除了寫滿墨寶的電箱,也有法庭向曾灶財發出的傳票。我相信香港人不會這麼容易就忘記他。

那政府還在等甚麼?等曾灶財的墨迹自然褪色,或巧合的被清洗?街道管理由多個部門負責,這大有可能發生,到時就是羅生門。不要亂想了,請政府爽快的回應民意,承諾保育墨寶,並與有關專家商量方法,定會贏得正面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