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醫生:
我今年35歲,已婚3年,跟先生都決定不生孩子,因社會太亂,養育孩子,負擔太大,不如二人世界便算了。但聽朋友說,現時乳癌病發率升高,未生育孩子者,患乳癌較生育過人士為高,所以我有點擔心,而我每年都有做身體檢查,自己也有定期自我檢查乳房。聞說驗血有可能提早驗出腫瘤標誌物,有助及早發現乳癌,又有各類影像學檢查,是否有助於及早診斷乳癌?有朋友在治療乳癌後,每年都做PET,這個測試是否適合我呢?我怕保險公司不保,因為這些檢驗費並不便宜。希望你能提供寶貴意見。
方太上
親愛的方太:
你好!現在乳癌的病發率確實有上升趨勢,可能是人們的飲食西化,以及有較好的醫療與檢測。沒有生育的女士,患乳癌較高只是致癌的其中一個因素,其他因素包括遺傳、家族病史、未有餵哺母乳、缺乏運動、超重等,但真正的成因尚未確定。
養成定期自我檢測乳房、定期接受婦科體檢是良好的習慣。一般實驗室測試,的確有很多腫瘤標誌物提供選擇,基於大多數癌症的變化是細微,徵狀不明顯,早期難用影像學檢查來看到,而CT和X光是有輻射的。所謂腫瘤標誌物,顧名思義,就是用來代表腫瘤的東西,大多是指血液裏的蛋白質,如CEA、CA125、CA199、AFP、CA153、SCC和NSE等。這些蛋白質一般都是癌細胞分泌到血液裏,而普通的細胞是不分泌的,因此可以通過檢測血液中的腫瘤標誌物含量來判斷患癌的機會或腫瘤的變化。
非癌症患者在某些情況下,也會分泌小量腫瘤標誌物,如發生炎症和進行劇烈運動等,這個時候最好在抗感染後或休息後再檢查一次。其實檢測這些腫瘤標誌物,重點是監測動態變化,而不是偶然的變化,所以預防乳癌不是隨便做血液測試便可,要配合臨床檢查及各類影像學檢查。
常規的影像學有多種,如B超、乳房造影、CT和MRI,都有機會看到腫瘤的大小、形狀、位置等。B超對於一些致密乳房組織有優勢,而對組織較為疏鬆、年齡較大、乳房較大的女性,乳房造影可能較適合。在特別情況下,醫生才會建議CT或MRI乳房造影。PET是近二、三十年才發展的一種新手段,通過觀察和計算身體某個部位於一段時間內攝取帶有同位素標記葡萄糖的多少,決定是否有腫瘤的存在及其活性如何。PET較CT/MRI為貴,輻射也較大,所以一般不用於普檢乳癌,而是用於癌症患者治療後的覆診跟蹤。
英國倫敦大學臨床皮膚學碩士
陸宏隆醫生會為你解答所有中西醫學問題,歡迎讀者來信查詢任何相關醫學問題。
地址:香港大埔工業邨大昌街23號東方報業中心《東方日報》〈中西結緣〉收
電郵:cl@clydeluke.com
傳真:2377 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