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狗狗:行為突變或與健康有關

狗狗無法用言語去訴說感受,我們只能靠觀察、推敲,去估計牠們行為的成因。有些在我們人類眼中不理想的舉止如扯繩、打招呼時撲跳、在餐桌上偷食物等,算是相當明顯與訓練有關;但有些行為轉變卻可能是因為狗狗的身體出了問題。究竟狗家長在甚麼情況下要找犬隻訓練師?何時又該去看獸醫呢?

找出問題的真正成因

第一步我通常會要求狗家長仔細回想,最近在家居環境、生活習慣與管教方法上有沒有任何變化,例如起居作息、膳食、運動、獨留在家、屋外環境、搬屋、嬰兒出生、家庭成員或寵物的離去或加入等。有經驗的訓犬師完成第一輪行為諮詢後,大致也能判斷究竟單純是訓練出了問題,還是有機會與健康有關。

家長通常都意識到喝水量增多、不願進食等是狗狗生病的首輪徵狀,而其實疾病、損傷或慢性功能失調等,不僅影響這些較生理性的狀態,也會反映在狗狗與周遭人物事的互動之上。例如有痛症的狗狗,可能會避開家人,躲在一角休息;一旦被觸碰,或會因痛楚而作出攻擊。要是疾病涉及腦部或賀爾蒙分泌,影響到體內化學物質的水平,狗狗或會做出各種與本身性格不符的異常行為,例如隨地便溺、亢奮、沒精打采、過度吠叫、日夜顛倒、煩躁焦慮、甚或是不斷追尾、假想飛蠅等強迫症行為。

疾病如何影響行為

我接觸得最多,也感受最深刻的例子,是狗狗突然隨處小便的問題。早在十多年前我還沒成為訓犬師時,已經被我家大女兒Horlick考起。牠的定點如廁一向很穩定,但有一陣子突然意外頻頻,甚至尿在自己的枕頭上,而且都不是少許的滲尿,而是一整篤的小便。這太不尋常了,於是我決定先找獸醫檢查,發現原來牠真的患上尿道炎與膀胱結石,難怪忍不住尿意。後來對狗的認識多了,知道很多毛病也會引發排尿問題,遇上學生有此煩惱便更加倍留意。

行為問題很複雜,有些最初可能源於疾病,但逐漸卻成為了習慣,需要從訓練層面去處理。例如,狗狗因為蛀牙疼痛而出現攻擊行為,起初的確是因為痛楚,但久而久之,這可能變成了習得行為(Learnt Behaviour) ——狗狗意識到作勢空咬能夠把人趕走,以後便使用此方法去達到目的。要徹底解決問題,除了需要根治口腔毛病,訓犬師也要介入,重新教導狗狗平靜面對陌生人。

糾正問題先排除健康因素

一般而言,只要對症下藥或病情受控,狗狗的異常行為也會隨之回復正常,最起碼是家長與獸醫傾談過後,更能體諒狗狗的變化其實身不由己。所以遇上可疑個案,我通常會請狗家長先找獸醫諮詢。因為我永遠都會記得,要是當初沒有帶Horlick 去檢查,牠的病情很大機會惡化,而且無論我怎樣加強訓練,便溺意外也只會繼續發生,那種沮喪氣憤肯定會影響我兩母女感情。而即使檢查結果一切健康,其實錢也是沒有白花的,因為那替我們排除了健康因素,之後便可集中火力在行為糾正,不會白白浪費訓練的氣力。

莫家瑩

認證專業訓犬師 CPDT-KA®

HKDR 救狗之家教育及犬隻訓練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