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貢小島遊嘗含鹽的藝術

早年的香港人,除了以漁業、農業維生,鹽業亦盛極一時,而位於西貢的鹽田梓更曾一度成為香港5大鹽田之一!雖然島上的鹽田一度沒落,但一班有心有力的村民為了保留村落的文化,成立了「鹽光保育中心」,更推出「海鹽工作坊」,讓公眾可一睹最傳統的曬鹽方法。今個月,鹽田梓這個「開放式博物館」不但繼續曬鹽,更添加不少藝術元素,將郊遊的趣味性大大提升。

村校變文物館

鹽田梓可說是一條古老的客家村,但有別於其他村落,既無祠堂亦無廟宇,皆因早於1864年已有外國神父入村傳教,村民紛紛領洗入教,而建於1890年的聖若瑟堂正好見證了這段歷史!村內另一座地標是澄波學校,校舍有近百年歷史,原為私塾,後來轉由教會及港府資助,直至1997年才關閉,現被闢作文物陳列室,展示鹽田梓村務委員會收集得來的文物,包括村民留下來的農業生產工具和日常用品,參觀者可從中感受昔日客家村落的生活點滴。

遍布多項裝置

值得一提,鹽田梓近日多了幾分藝術氣息,皆因一項為期3年的鹽田梓藝術節已正式開幕,活動由「天、地、人」3個主題貫穿,而今年的主題是「天」,帶來17組由藝術家、年輕人與鹽田梓村民共同創作的藝術品,包括3件完美融入大自然的裝置——《鹽光之所》、《歸家》與《成聖之牆》,其中《鹽光之所》是一所以鹽為創作媒介的實驗室,展出鹽結晶的形態和記錄,還可找到一組以鹽田梓海水為物料的家具,藉此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

融入4R元素

除了展示藝術品,藝術節又融合了「4R」元素,即Refresh(恢復精神)、Rethink(反思)、Revive(甦醒)、Recharge(注入力量),通過舉辦多項互動體驗如文化生態導賞團、客家茶粿製作工作坊、曬鹽技藝工作坊等,推廣探索式旅遊體驗,讓參加者從不同角度了解鹽田梓的景點及故事。最明顯的例子是「竹林茶室」,它設於碼頭附近,由工藝師許嘉雄聯同一班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產品設計系學生,利用竹篾紮作打造而成,讓訪客可在鹽田梓海邊呷一啖清茶,靜心欣賞大自然的美妙。

獲獎保育項目

香港的地名通常都有段古,位於西貢的小島鹽田梓也不例外,因島上有鹽田而得名,而且昔日的島民多以曬鹽維生,全盛期的鹽產量足以供全西貢使用。時至今日,仍有村民曬鹽產鹽,但目的已變成保育文化,通過設立「海鹽工作坊」,令更多人認識鹽田梓的過去,並對鹽業的操作有更深入的了解,而有關工作更獲得國際肯定,奪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的傑出項目獎(Award of Distinction),難怪不少人會趁假日前往島上探索。

3大焦點裝置

《鹽光之所》(Sanctuary of Salt)

位於鹽田旁,是一所以鹽為創作媒介的實驗室,展出鹽結晶的形態和記錄,以及一系列探討人與自然關係的作品,包括一組三件以鹽田梓海水為物料的家具。

《歸家》(Coming Home)

藝術家鄭志明的藝術裝置,設於碼頭處,呈波浪形的框架參考鹽田梓地勢而設計,懸掛着200支不同物料、不同顏色的管子,只要伸手一掃,即可聽到清脆的聲音。

《成聖之牆》(Wall of Sanctification)

設於舊聖若瑟小堂遺址,旨在紀念昔日在西貢及鹽田梓服務的傳教士,廢墟石牆與不銹鋼壁互相映襯,令這個遺址注入新生命,乃藝術家龔翊豪的作品。

地標睇真啲

聖若瑟堂

有別於一般客家村落,鹽田梓既無祠堂亦無廟宇,卻有座建於1890年的天主教堂,皆因早於1864年已有外國神父來到傳教。這座聖堂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並曾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

澄波學校

早於1920年建成的平房校舍,學校停辦後,被闢作鹽田梓文化資源展覽室,陳列昔日村民的耕作工具、生活用品,以及傳統客家婦女的服飾,讓鹽田梓村的歷史可以廣傳開去。

撰文:李凱兒 

攝影:盧展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