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本來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由禾與火組合而成,代表農作物成熟,這是大自然的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古時候,中國是農業社會,政治、軍事、民生、醫學、養生……一切都順應這個規律而作為,但是,在慶祝豐收的季節,卻為甚麼容易令人悶悶不樂,煩躁不安呢?而且,傷春悲秋並非才子佳人的無病呻吟,自上而下,由天子、后妃、皇室貴胄、文武百官到平民百姓,很容易情緒低沉,胡思亂想,悲觀失落。
在中醫學而言,秋主肺,心與肺關係密切而微妙,血氣,血是心,氣是肺,心比肺重要,理論上,夏季養心,秋季養肺,但養肺必先養心,光養肺不養心是不行的。肺較容易療養,肺炎、肺癆、肺氣腫、哮喘、咳嗽,打針食藥就可以了,就算呼吸困難,用氧氣幫助呼吸就解決問題,但心臟就比較難搞,俗語說「心病還需心藥醫」,去看醫生,告訴醫生說「我不開心,心煩」,醫生除了安慰,也不知開甚麼藥給你。
單從「秋」字去考慮,不難,「秋」字有「火」,潤燥,滋陰降火,朝這個大方向去養生就錯不了。但是,「秋」字可以衍生出很多很多負面事情,包括心事與心情,倉頡造字露出了天機,「愁」,秋下有個「心」,宋代詩人吳文英這樣說:「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相思,思鄉,思念親友,憂國憂民,就犯愁了。心結是自己繫的,解開心結,不愁,是秋天養生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