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芽的始祖誕生於二千多年前,當時並不是蔬菜,而是一味中藥。
據《神農本草經》記載,在冬末春初的壬、癸(壬、癸五行屬水)這兩日,以井水浸黑豆,經過十一天,長至五吋,曬乾,成為「黃卷」,收藏好,有需要時,熬煮作醫藥用途,入肝經,對下肢濕痹痙攣、膝痛屈伸困難都有幫助。如果以現代醫學分析,就是黑豆芽有豐富維他命B雜,對腳氣病有防治作用。
黑豆芽除了醫藥用途,也被道家作為養生之物。唐代有幾位皇帝崇尚道家,黑豆芽成為宮廷食物,並逐漸在民間推廣,民間高手把它發揚光大,於是,紅豆、綠豆、黃豆、豌豆也被用作發豆芽。到宋代,把豆芽當作上等蔬菜烹調。明清年代,皇宮御廚以及文人雅士都花心思去研究如何炮製豆芽,才更加美味高雅。用雞汁膾炙已缺乏新意,於是加入河豚魚作羹湯,成為蘇杭、江浙、福建盛宴的主打菜式,價值不菲,而所用的豆芽,都掐豆掐根,名字「掐菜」,現在香港稱這樣的豆芽為「銀芽」,不同的是,現在的「銀芽」以斤計算,每斤最貴也只是十多元,「掐菜」是以両計算,每両幾十錢的。
清朝才子袁枚,是歷史公認的美食家,他所著的食經《隨園食單》這樣推薦豆芽做菜豆芽,綠豆芽配燕窩,以柔配柔,以白配白,以兩種價值懸殊的食材配搭,相映成趣,彰顯和諧大器。
方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