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川菜,很多人只想到辣到噴火的麻辣或酸辣菜,其實當地亦有很多不麻不辣的美饌,如備受不少老饕喜愛、富淡淡煙熏香氣的樟茶鴨便是經典名菜。據灣仔一間高級川菜館行政總廚陳啟德師傅指,這道源自清朝的經典川菜,是當時宮廷宴會菜式之一,由選料到做法都非常講究,難怪流傳至今依然備受食客喜愛。
有說慈禧太后喜歡吃鴨,而「樟茶鴨」原來又與喜歡鴨饌的老佛爺大有關係。相傳清朝大臣丁寶楨任四川總督時,派遣成都名廚黃敬臨到宮中,為慈禧太后烹調美食,得知慈禧太后非常喜歡吃鴨,便改良了宮中的煙熏材料,用上四川產的樟茶樹與茶葉來炮製熏鴨,由於鴨肉呈深紅色澤,加上味道非常吸引,慈禧一嘗,讚口不絕,黃敬臨更因而獲賜四品頂戴,這道菜亦納入成為宮廷御菜之一。每逢宮中有宴席又或招待外國使節時,都會出現在餐桌上。黃敬臨晚年辭官告老還鄉,便將這道菜帶回四川,並發揚光大。
陳師傅指四川當地人會選用四川麻鴨,以薑、葱、花椒、大麴酒等醃上半天,然後以樟樹葉、香片等作煙熏。「大麴酒和花椒醃肉,可以辟除鴨的腥臊味,還能添香提鮮。傳統會長時間熏製鴨子,蒸熟後再炸脆外皮而成,可以看到鴨肉外表呈深紅色,散發淡淡煙熏香,加上皮脆肉嫩帶鹹香,別具風味。」
陳師傅續指,由於古時沒有冷藏設備,故有人會先將鴨子煙熏稍作保存,待吃時才脆炸上桌。在香港,基於部分材料所限,如難以買到麻鴨,故改用米鴨製作。
或許有人會問,為何各家樟茶鴨的煙熏味不盡相同,鴨肉的顏色亦有所不同,陳師傅解釋,這可能基於大廚用料有別所致。「有些餐廳可能用木糠、米、沙糖等來增加煙的濃度及減低煙熏時間,氣味及色澤也因而有別。」
樟茶鴨的做法與賣相隨時間而演變,分量小了、用料亦更為講究等,如陳師傅為小家庭及外國食客設計的慢煮樟茶鴨胸,無骨啖啖肉,方便食用。醃料方面,他加入自家秘方,用上桂皮、花椒、八角、五香粉等33種香料製作的三十三香,令味道更加均勻和濃郁。他還特意加入了山毛櫸木糠來煙熏以添加風味,並以低溫慢煮1.5小時,伴以荷葉餅,吃起來口感豐富之餘亦不油不膩。
樟茶鴨名字由來,有說最初是稱作漳茶鴨,當時是選用福建漳州的茶葉嫩芽炮製而得名,及後在成都打響名堂,坊間餐廳爭相倣效,令漳州茶葉嫩芽供不應求,才改用樟樹葉混合四川茶葉煙熏,更因此改命為樟茶鴨。無論故事是否屬實,這道菜享富盛名至今,絕對有過人之處。
撰文:林佩婷
部分攝影:郭凱敏
查詢電話:3126 6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