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超標關節易受損

對於好動一族而言,受膝關節痛困擾是最大的噩夢,明明有充沛的體能、耐力去挑戰更好成績,卻因為關節痛楚而影響表現。據物理治療師指出,膝痛是骨關節炎(又稱退化性關節炎)的主要病徵,由體重、不良姿勢及關節退化等因素所導致,患者切忌抱着「唔郁唔痛」的心態,以免令情況惡化。

骨關節炎 膝部最常見

關節炎有很多種,當中以骨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最為普遍。據協利康物理治療中心註冊物理治療師歐陽健(Kenneth)解釋,骨關節炎最常見於膝關節,痛楚程度因人而異,患者在蹲下、上落樓梯時會感到行動困難,其他徵狀包括膝關節活動幅度下降、腫脹、下肢無力等,早上起床或久坐後站立時,關節疼痛和僵硬情況尤其明顯。至於類風濕關節炎的徵狀通常始於手指、手腕等小關節,並呈對稱性,與骨關節炎的局部關節病發不同。Kenneth續指,以往骨關節炎被視為關節軟骨退化造成的疾病,所以有「退化性關節炎」之稱,但近年研究證實其成因並非純粹的退化,而是受到年齡、遺傳、體重、過去傷患等因素影響,令關節結構改變,身體過重、膝關節受損及工作需提舉重物的人士均屬高危一族,女性的發病率亦較男性高。

漠視膝痛 後遺更嚴重

當感到膝痛,不少人會本着「唔郁唔痛」的心態,盡量避免膝部活動,但Kenneth指出,這樣做只會帶來反效果。「愈是避免活動,關節只會變得愈繃緊、疼痛,而在缺乏合適運動的情況下,肌肉力量會被削弱,減少對關節的保護,令病情惡化。此外,如果漠視痛症,不改善生活習慣,繼續重複性或勞損性活動,同樣會加劇關節的退化。」一般而言,關節結構上的損傷是不可逆轉的,但可透過妥善的護理控制病情,Kenneth說:「除了以藥物幫助消炎外,我們一般會先建議膝關節炎患者進行物理治療,包括調節活動強度、減輕體重、鍛煉肌肉等。當在合理時間內,非手術治療方式沒有明顯效果,而患者的生活質素受損,便會考慮進行手術,選項包括軟骨修復術、截骨術或膝關節置換術。」

預防病發 由生活入手

由於身體過重、膝關節受損及工作需提舉重物是引致骨關節炎的3大高危因素,所以要預防病發,首要控制體重,除了日常飲食要有所節制,注意均衡,成年人亦應每星期進行至少150分鐘至300分鐘的中等强度帶氧運動,如游水、踩單車等。其次,我們應培養良好姿勢,避免過度屈膝,以免增加關節壓力;工作時,應避免重複蹲下的動作,若需提取重物,應以手推車協助。此外,不時進行肌力訓練,強化寬關節及膝關節的肌肉,有助加強對膝關節的保護,減少膝關節負荷。Kenneth補充:「膝痛患者應避免長期蹲下、坐矮櫈、過激的跳躍或急跑、長時間上落樓梯等活動,但可進行水中運動、散步、健身單車等較溫和的運動,令關節內的潤滑劑均勻分布於關節表面,活動時亦變得暢順。」

急救小貼士

當遇上膝痛急性發作,出現紅腫熱痛,可用冰敷15分鐘紓緩。若屬慢性痛症,只有疼痛及僵硬的感覺,則熱敷15分鐘便可減痛。

強化關節運動示範

動作一:提腳

站立,把橡筋帶繫於小腿位置,向外提升約45度,維持3至5秒後內收。每邊腳做10次,每次做2組。

作用:鍛煉臀中肌。

動作二:弓箭步

站立,左腳向前踏步,身體向下蹲,後腳下沉,然後轉腳重複動作。每邊腳做10次,每次做2組。

作用:鍛煉股四頭肌與臀大肌。

備註:膝部向前屈曲時,應指向第二腳趾尖方向。

動作三:踏樓梯

站立,雙腳先後踏上矮櫈,然後踏回地上。每組做10次,每次做2組。

作用:鍛煉臀中肌與臀大肌。

動作四:提臀

雙腳小腿壓着健身球,提起臀部,維持3至5秒後放下。每組做10次,每次做2組。

作用:鍛煉臀大肌與膕繩肌。

撰文:余彩瑜

攝影:方偉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