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養肝防疫第一步

身體強健,防病能力自然高,而保健之道離不開作息有序、飲食均衡、恒常運動、保持樂觀等大原則;當然,外在環境的影響也不得不防備,尤其天氣不是太熱就太冷,身體一旦適應不了,抗疫的防線很可能不攻自破!聽過「不時不食」這話嗎?意思是飲食必須順應季節交替的自然規律,進食當造之物,以攝取天地之精氣。根據中醫學理論,春天的養生之道在於養肝,不妨參考註冊中醫師提供的食療建議。

宜食甘味之物

春天的氣候特徵是乍暖還寒,如果身體疏於防範,容易惹來不適。據註冊中醫師劉芷寧表示,春天屬木,與肝相應,脾胃則屬土,由於木剋土,當肝旺乘脾,脾胃的運作就會受到影響。另外,香港的春天,陰晴不定,潮濕多雨,人體容易受濕邪入侵,繼而引致脾胃虛弱,容易患外感。與此同時,脾胃功能差,體內濕氣排不出,可出現渾身乏力、精神不振、睡多久也不夠、胃口不佳、胃脹胃氣、頭重、胸悶、大便稀溏等問題,亦會令濕疹及痛痹徵狀反覆發作。劉醫師續指,春季為肝當令之時,所以保健之道在於養肝,適宜食用甘味之物,如番薯、淮山、粟米、栗子等,有助健脾、益氣、祛濕,只要加強肝氣,可望改善脾胃功能,有助提高抵抗力。順帶一提,春天應少吃酸冷之物,以免傷害脾胃。

穴位按摩一樣幫到手

要加強身體抵抗力,應多管齊下,除了飲用保健湯水外,按摩相關穴位,亦可發揮一定作用,大家不妨試試。

中脘穴

屬任脈,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為治胃病之要穴,每天以掌根推揉穴位3~5分鐘,可收健脾和胃、補中安神等功效。

陰陵泉穴

屬足太陰脾經,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處。每天按摩1~3分鐘,令體內的濕邪經小便排出,有利於恢復脾的氣機運行。

足三里穴

屬足陽明胃經,位於外膝眼下3吋,是治療消化系統病的常用穴,亦有長壽穴之稱,具備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等功效。

食療參考

粉葛眉豆土茯苓瘦肉湯

材料:粉葛2斤、眉豆30克、土茯苓30克、蜜棗 2粒、生薑3片、瘦肉1斤(2~3人分量)

做法:

1.瘦肉洗淨後切件,汆水備用。

2.粉葛及土茯苓洗淨後去皮,拍碎成小塊;其他材料浸透洗淨。

3.所有材料放入煲內,加清水12碗,煲滾後轉慢火煲2小時,加鹽調味。

功效:健脾開胃,利水消腫,通暢小便,消除疲勞。

醫師解讀:粉葛可解熱退燒、透疹止瀉,並有助治療頸背筋骨之痠痛。土茯苓能除濕解毒、通利關節,兼有助治療皮膚痕癢。眉豆則有補脾、和中、化濕等功效。

淮山核桃栗子瘦肉湯

材料:核桃(連衣)30克、栗子30克、淮山15克、炒扁豆15克、南棗5粒、瘦肉1斤、生薑3片(2~3人分量)

做法:

1.瘦肉洗淨後切件,汆水備用,其餘材料洗淨。

2.所有材料放入煲內,注入10碗水,煲滾後改用慢火煲1.5小時,最後加鹽調味。

功效:強健脾胃,滋腎固精,補氣養血,適合日間嗜睡、夜間難眠、易醒、不能熟睡,且有胃口欠佳、大便不盡或大便爛,兼有水腫、眼腫之人士。

醫師解讀:核桃、淮山、栗子均可補腎益脾。扁豆可健脾化濕。南棗則可補中益氣、養血安神、健脾和胃。

佛手瓜薏仁湯

材料:佛手瓜1個、生熟薏苡仁各15克、紅蘿蔔1條、蜜棗2粒、芡實15克、陳皮1角、瘦肉半斤、食鹽適量(2人分量)

做法:

1.瘦肉洗淨後切件,汆水備用,其餘材料洗淨。

2.所有材料放入煲內,加水10碗,煲滾後轉慢火煲1.5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補脾和胃,益氣祛濕。

醫師解讀:佛手瓜、紅蘿蔔與蜜棗均為健脾和胃的食材。薏苡仁和芡實能健脾祛濕。陳皮則可燥濕行氣。

淮山牛大力補骨湯

材料:淮山30克、蓮子30克、芡實30克、牛大力12克、淮牛膝15克、桑寄生15克、瑤柱2粒、紅棗5粒(去核)、豬骨半斤(2~3人分量)

做法:

1.豬骨汆水,其餘材料浸洗。

2.所有材料放入煲內,加8碗水,以慢火煲約2小時,煲剩4碗,加鹽調味。

功能:補肝腎,強筋骨,健脾補腦。

醫師解讀:淮山、蓮子、芡實、淮牛膝都有補益肝腎的作用。牛大力及桑寄生則有強腰祛濕的功效,配搭益氣補腰的豬骨和養血的紅棗,保健效果更佳。

撰文:黎雅

部分攝影:蔡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