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唔知 正宗佛跳牆叫咩名?

傳統中國人過時過節總會大魚大肉,用料講究加精心烹調,於餐桌上呈現出多道精巧美食,然而,要數一味能集矜貴鮑參翅肚於一身的佳餚,非「佛跳牆」莫屬。這道源自福建的名菜,最初的名字原來叫「福壽全」,意頭十足,難怪多年來備受年長一輩所喜愛。

福建名菜 濃郁葷香

這道福建傳統菜式,何解會由「福壽全」改成「佛跳牆」呢?一說是相傳始於清光緒年間,當時一名福州銀局官員為招待高官布政史周蓮,命家中祖籍紹興的夫人烹調佳餚,夫人於是將雞、鴨、羊肘、豬手、鴿蛋和各式海產集合起來,放在紹興酒罈之內用慢火煨煮,味道極為鮮美。高官食過後讚口不絕,更命令鄭姓家廚重新改良炮製,於是鄭大廚便將矜貴的鮑魚、花膠、海參等食材配以紅棗、薑片、冬菇和筍等,逐層放入紹興酒罈內,以大火煲滾後再以慢火煨煮,令鮮味倍增。

後來鄭大廚自行開設餐館,以「福壽全」作招徠,吸引各地名人老饕慕名而至。一日,一群文人才子到餐館用膳,也點了這道名菜,當罈子端上桌並徐徐打開蓋子之時,香味湧出,瀰漫整個房間,才子聞到這樣的香氣,即賦詩道:「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香氣撲鼻,令佛祖和尚等也棄素吃葷,自此,便有了「佛跳牆」之名。而另一說則是由於「福壽全」在福州閩語中與「佛跳牆」發音非常相近,故此得名。

棄用酒罈 滴滴精華

正所謂好味才是王道,「佛跳牆」之所以美味,除用上海參、鮑魚、乾貝、魚翅、雞、鴨、豬肘、羊肘等多種矜貴材料外,還以薑片辟除海味腥味,並以紹興酒罈作盛器,用荷葉封口,再以木炭慢火煨煮,香氣濃郁醇厚、湯清味鮮,食材質感各異,口感豐富。

米芝蓮一星名廚譚棟師傅亦直指,「佛跳牆」於60、70年代非常流行,加上當時菜式並不如現時般講求創意,而保育、健康潮流又未興,對佛跳牆需求大得多,就算百多元一碗亦非常搶手。但今時今日,很多人講求健康及保育,漸漸少了人食用之餘,有些地方甚至棄用魚翅,並流行起迷你盅,用原個酒罈盛載的更買少見少。

食材方面亦有所增減,但依然講究湯底。一般的湯料包括老雞、雞腳等,而譚師傅指定要用醃了4年或以上的江蘇金華火腿入饌,貪其夠香。陳皮則必選用10年的新會陳皮,至於最重要的湯料,就是豬手。「佛跳牆的湯底想要有豐富膠質,就一定要加豬手煲足4小時。」除了食材,煮法也要留意,別以為將食材放入去燉便成,海味類如花膠、海參、螺頭等須用薑片汆水去腥,放在經隔油隔渣的湯底內清燉,入口清香而有濃郁的味道。

精巧專注 的骰盛器味醇厚

無論是「福壽全」抑或是「佛跳牆」,當初用來盛載食材燉煮的容器是紹興酒罈子,而一個酒罈子最細小的也離不開一兩斤(當然是以斤計,十斤八斤更是常見款式),可想而知當年一味菜的分量何其壯觀,猶如矜貴版盆菜。今時今日,基於環保及健康原則,分量已大大減少,多以迷你燉盅炮製一至二人分量,食材亦不再一味的海味,更棄用魚翅,改用魚鮮及輕怡食材等,當然,遇上大時大節,亦有食店推出矜貴版,用上鮑魚或燕窩炮製,湯清味鮮,依然叫人回味。

極品美饌 招待各國元首

有說「佛跳牆」曾被列為清代御宴滿漢全席中首推極品美饌,多年來亦多次用來招待外國元首,包括英國伊利沙伯女王、美國列根總統、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等。

撰文:梁美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