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有價「攝」人的藝術

對攝影發燒友來說,能以手上鏡頭把眼前一瞬即逝的景像捕捉下來,是何其浪漫的一回事。過程中,除了牽涉到光圈、快門、ISO的控制,拍攝者的取材用意、構圖技巧與審美眼光,也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每個環節的處理都是一門學問,足以令愛好者瞓身鑽研,甚至不惜一擲千金,把心頭好據為己有。求學階段已愛上攝影的蘇彰德(Douglas),加入攝影收藏家行列十多年,更開設本港首間私營攝影博物館,讓普羅大眾可以一睹「殿堂級」作品,體驗攝影作品的收藏價值。

黑白攝影 豈止黑白咁簡單

身為F11攝影博物館的主人,Douglas的攝影藏品數以萬計,對黑白照片更是情有獨鍾。「黑白照片並非只得黑與白,當中包含不同層次的灰,好靚。它的發展可追溯至19世紀中葉,至今已有百多年歷史,由最早期的濕版攝影(Tintype),用玻璃片記錄影像,到後來出現黑房沖曬,以及被指可保存1,000年之久的白金照片(Platinum-palladium print)等,所以相對於1930年代才興起的彩色照片,我更喜歡變化多端的黑白照片。」

《Behind the Gare Saint-Lazare》是Douglas第一張購入的相片,曾於2000年被《時代雜誌》選為20世紀最重要的攝影作品之一,於業界廣為人識:「該作品攝於1930年代,那個時候沒有電子機、自動快門的輔助,但攝影大師Henri Cartier Bresson憑着高超的技術,成功捕捉相中人跳起的一刻,還有完美的倒影,簡直是奇迹!」

獨一無二 藝術性媲美名畫

Douglas坦言,以往喜歡收集一些記錄戰爭、世界大事的史實類攝影,但近年開始追求照片的藝術性與故事性,甚至認為很多攝影師在骨子裏都有着藝術家的氣質。「部分攝影師每次做相只會做一張,猶如名畫一樣,獨一無二。像南非攝影師Mikhael Subotzky有所謂Smash(打碎)的計劃,就是將照片鑲於相框內,再親自用錘仔打碎作品。計劃始於2011年,當時他受人所託,拍攝一位囚犯的遺體,讓從未見過屍骸的他留下陰影,後來他藉着打碎照片,表達內心的創傷和宣洩情緒。這套動作可說是一種行為藝術,亦令世上無可能再出現同一件作品。今年11月初在倫敦一場拍賣會中,他的作品《Self-portrait R and L》成為了焦點,相中展示其雙眼的視網膜,是在視光師的協助下拍攝。由於攝影師指出這是最後一幅Smash的作品,今後不會再做同類計劃,並會將打碎相片的錄影交予買家,最終錄得超過27萬港元的成交價。」

罕見Vintage Print 可值8位數字

行外人或許很難想像一張照片可以賣出過百萬元,甚至過千萬元,但近年各大拍賣行不時出現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情況,尤其是Andreas Gursky、Cindy Sherman、Man Ray的作品更是備受追捧。例如2017年11月,Man Ray的攝影作品《Noire et Blanche》(黑和白)便錄得2,688,750歐元(約2,200萬港元)的成交價,比起很多大師級油畫還要貴!據Douglas解釋,這張相片的價值並不單單在於影像或背後展現的攝影技術,而是因為它屬於Vintage Print,即時從攝影日計起,5年內曬出的照片,由於相片攝於1926年,也就是說它是在30年代初沖曬,最難得是保存完好,所以非常珍貴;要是同一張相片是在70至80年代重新翻曬,價值可能不到前者的十分之一。值得一提,估算攝影作品的升價潛力不能單看攝影師的名氣,正如攝影大師Henri Cartier Bresson的作品於過去5年未見有升值趨勢,主因是貨存充足,相反,Man Ray作品的Vintage Print則罕見得多,價格亦差之千里。

參與展覽 可增強鑑賞能力

「作為一位收藏家,少不了與自己的珍藏『談情說愛』。當你每天都與藏品接觸,很自然想去認識更多,而這樣又會令你對它們更為着迷,甚至愈陷愈深。」Douglas建議有意涉獵攝影收藏的人士,不妨多出席英國、法國及美國舉行的拍賣會,不一定是專攻熱門的攝影作品的大型拍賣行,也可以向小型拍賣會埋手,縱使作品的名氣不大,但勝在門檻低,甚至會有驚喜發現。另外,想要磨練鑑賞作品的眼光,不妨多參與國際攝影展,爭取與攝影師交流,了解他們的背景、拍攝心得及背後構思,例如近年在巴黎大皇宮舉行的巴黎攝影展(Paris Photo)堪稱全球盛事,每年都雲集過百間畫廊的精彩作品,定能讓攝影愛好者大開眼界。

撰文︰馬珮嵐

部分攝影︰張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