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何多苓不受潮流羈絆

每逢拍賣季節,佳作雲集不在話下,還有機會親睹一些藝壇巨匠的風采。像早前訪港的「稀客」何多苓,為中國第一批「冒尖兒」的當代藝術家,憑着「詩意唯美」、「優雅感傷」、「神秘莫測」等藝術特徵,贏得不少收藏家的青睞,市場價值與日俱增。在他眼中,創作潮流與市場發展對藝術家有着頗大影響,但他似乎不為所動,其對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看法,或能為收藏家們帶來一些啟發。

文革後才起步

「十年文革,令一切停了下來,中國的當代藝術亦是在文革後才起步,我則剛好碰上這個由起步到跟世界同步的過程。」何多苓自小已迷上繪畫,但在各種社會因素影響下,未曾想過日後會投身藝壇,及至70年代,偶然得知成都師範學院的美術課程招生,才令他重拾畫筆。

畢業後,他報讀了四川美術學院的研究生班,繼而應邀到美國講學,因而對中外藝術發展有了更深入認識。「過去40年,中國藝術家受到西方風格的啟發,創作逐漸跟上世界腳步,這種密集又快速的學習和變革,令藝壇形成一種多元狀態,並慢慢孕育出中國獨有的藝術風格。」

融合中西元素

事實上,中國當代藝術或多或少承襲了西方的技術和風格,但藝術創作不能擺脫時代和生活環境的影響,所以作品總能自成一派。以何多苓在四川美術學院時期的油畫為例,那個年代的生活比較困苦,很多事情都受到限制,所以畫中有一種衝破束縛的感覺,是情感真摯的現實主義油畫。

另一方面,不少藝術家對中國文化有一份情意結,嘗試在創作中加入傳統元素,何多苓的作品亦不例外,像90年代的創作融入了宋、元兩代的畫風,而近年的「野園系列」和「雜花系列」則體現明清時期的寫意態度。「其實來到今天,不論繪畫、雕塑,抑或行為藝術,中國的當代作品已建立了自己的面貌。」

依照內心創作

創作以外,近年中國藝術市場的發展亦追上了世界步伐,何多苓說:「初期,大部分內地收藏家以投資角度出發,只懂追捧熱門話題作,市場發展不太健康,但在大型藝博和美術館的推動下,收藏家的美學修為漸強,開始主動鑽研不同時期和流派的作品,更有年輕收藏家致力發掘可負擔又具潛力的創作,令藝術市場漸趨成熟。」

對藝術家來說,能夠在市場上取得佳績,是自身實力的一種肯定,但要是為了迎合市場需求而改變風格,反而會給創作添加壓力。何多苓說:「80年代,市場上未有大型拍賣,我亦不知道作品可以賣錢,只是埋首創作。但時代不同了,今天從事創作,經濟和心理壓力都大,儘管如此,年輕人有的是時間,哪怕花掉10年來練習,也是為了日後可以走更遠的路,所以最好依照內心來創作。」

不應只顧炒賣

談到收藏藝術品這門學問,何多苓希望參與者都是真正熱愛藝術,而不是單純的炒賣,投資以外,也可以把珍藏借給畫廊和美術館展出,讓更多人有機會欣賞。他說:「收藏家們可以從客觀角度欣賞藝術,思考美術館為何會從數以萬計的作品中選出這一件,是因為作品反映了時代?陳述了作者的思維?抑或技法上有甚麼突破和象徵意義?除了客觀因素,收藏家們亦不妨從主觀角度挑選作品,縱使作品是邊緣一點,未必是博物館級別傑作,也不一定能打破拍賣紀錄,卻是最能打動你的重要作品。」

PROFILE

1948年生於成都,早年入讀四川美術學院油畫專業,為「傷痕美術」的代表人物,亦被視為中國當代抒情現實主義油畫的重要畫家,曾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銀獎和銅獎、第七屆全國美展銅獎等。他的作品獲多個著名藝術機構收藏,包括中國美術館、福岡美術館、龍美術館等,亦於拍賣市場屢獲佳績,像今年保利香港秋拍現當代藝術專場呈獻的兩幅畫作─《俄羅斯森林(黃金時代)契科夫‧夜鶯》與《紅色天氣的馬》,分別以696.2萬及566.4萬港元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