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義工為低收入者建家園

剛過去的暑假,同學們如何度過?當很多人「忙」着旅行玩樂,12位來自香港教育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的學生就為假期添上意義,飛往巴爾幹國家北馬其頓共和國,落手落腳為當地低收入家庭建屋。別以為他們毫無紮鐵經驗,一定不習慣體力勞動的工作,事實上他們不只好快上手,做來更是有板有眼,不如聽聽兩位主修視覺藝術的教大女生Rose及Katherine在灑汗背後所得的深刻體會。

參與改善貧窮住屋

相比起歐洲熱門的旅遊勝地法國、德國、意大利,可能大家未必有興趣拜訪長年經濟不振的北馬其頓共和國。當地自1991年脫離南斯拉夫獨立後,一直受到鄰近國家如希臘、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的排擠,國內更有三成人屬貧窮人口。他們大部分的住宅都是採用舊式設計,不但日久失修出現結構性問題,而且難以隔熱通風,令能源支出大增,對居民造成沉重負擔。為改善當地人的生活質素,國際非牟利房屋組織仁人家園特意邀請一班大學生,於6月20日至7月2日期間,遠赴馬其頓做義工,在當地工人指導下邊學邊做,參與建屋工程,為低收入家庭重建家園。

烈日下體會工人辛勞

在當地,參加者需輪流負責紮鋼筋、攪水泥、砌磚、搬木板、起釘等不同任務,對於首次體驗地盤工程的義工服務,同學們感到既新奇又有趣。Katherine分享︰「今次不但是我第一次到海外做義工,更是人生首次出門,所以特別興奮。加上,在香港通常只有獲得專業資格的人士,才可以參與建屋工程,沒想到竟然有機會讓作為學生的我嘗試『紮鐵』,實在好難得。」莫說是踩着縱橫交錯、凹凸不平的鋼筋,在高空工作本身已有一定的挑戰性,單是要忍受長時間在烈日下暴曬,就已經讓他們深深體會到工人們的辛勞。

反思留守本土做義工

雖然一間大屋不可能靠短短幾日的義工服務就能完成,可是想到它一旦建成,入住的人生活將會得到大大改善,便令同學大感滿足。Rose表示︰「平時大家參與的義工活動,如探訪老人院、向無家者派飯盒‥‥‥幫助往往只屬一次性,可是為低收入人士建造家園,卻能夠實際改善他們日後的生活,這樣更富意義。」在旅程中,Rose發現雖然北馬其頓共和國四周遍布巨型的雕塑及藝術品,可是該國並不富有,她認為當地政府與其將大筆金錢花費於這些華而不實的建築,倒不如實際地資助居民翻新家園。而經過今次異地服務體驗,亦讓Katherine反思到自己應該為身處的香港做得更多,例如幫助本土貧困或獨居長者維修家居,將此行所學,應用於自己成長的地方。

災後重建體驗展

想多點了解災後重建的情況,仁人家園將於10月初舉行《走出瓦礫築樂窩——仁人家園災後重建體驗展》,現場設有貧民窟模擬場景、災後應急建屋包,參加者可親身經歷一下災民的生活。

日期:10月1日至5日

時間:10:00am~6:00pm

地點:香港浸會大學思齊樓三樓李作權大道C段

撰文︰馬珮嵐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