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行創辦人 惜「玉」如金

按《史記》所載,戰國時代秦國昭襄王得悉玉器「和氏璧」落在趙惠文王的手上,提出願以15座城池換取,因而衍生成語「價值連城」。時至今日,古玉的魅力不減,近年在拍賣市場上過千萬的交易不斷,東漢的高古玉玉雕「說唱舞人」更錄得3千多萬元的驕人成交價,印證玉器市場的潛力。萬昌斯拍賣行負責人林偉自小與中國藝術結緣,特別鍾情古玉,愛其久遠的文化意義,亦為其多變性而着迷。

美態千變萬化

早於曾祖父年代,林偉的家族已進行各種古董買賣,到了玉器市場開始興起的90年代,其父親更是最早期進行玉器交易的商人。林偉說:「從小已接觸金銀器、翡翠、玉器等,亦會隨家人到拍賣會看古董,我覺得這些藝術品很有趣。求學時期,報讀了佳士得美術學院的課程,探討和研究中國藝術的美學,期間要接觸數以萬計的藝術品,又會到各地的博物館、拍賣會考察,獲得基本知識之餘,還建立起廣闊人脈。」5年前的一次傾談,林偉與友人萌生了經營拍賣行的念頭,促成萬昌斯的成立,並以古玉為重點項目。

「選擇玉器,除了與個人興趣及專長有關,也因為看到香港的玉器市場有着巨大發展空間,不少內地人和台灣人都愛來香港買玉。再者,屬於全球三大市場之一的香港,中高檔次的拍賣行並不多,所以我們看準這個機會,主攻一些價格由數萬元至一、二千萬元不等的交易。」為玉着迷,林偉直指這是因為玉器的美態千變萬化。「所謂『千種瑪瑙萬種玉』,不同的物料於雕刻前已有不一樣的形狀、紋路、質地、顏色,雕刻師會因應這些元素改變設計,令每件玉器都以獨一無二的形態呈現,這種多變性很吸引。玉器色澤亦會隨時間變化,所以有『千年白玉變秋葵』的說法,若收藏家經常把玩玉器,其潤度是會提升,相當有趣。」

見證時代變遷

除此之外,玉器的文化內涵更是無可替代。林偉說:「中國文化約有5,000年歷史,但考古專家發現,早在8,000年前已有玉器出現,反映玉器文化源遠流長。以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為例,豬龍是典型的玉器題材,因當時的部落以『巫』為精神領袖,以玉豬龍作為圖騰崇拜。到了有文字記載的夏、商、周,我們又可從玉器中看出王族喜好,同一時期亦出現了不少祭祀用的禮器。」

說到中國玉器發展的高峰期,應是漢代和宋代,前者因國力強盛並打通西域,來自新疆的物料供應提高了玉器產量,但佩戴者以皇室、貴族為主,以彰顯其身份地位;宋代則因經濟強勁,人民生活富足,玉器亦變得普及化、世俗化,圖騰亦帶有美好寓意。及至清代中葉,愛玉的乾隆皇帝命工藝師打造仿漢的玉器,帶出復古味,而當時的周邊小國多會向清室進貢,而透薄的痕都斯坦式玉器亦深得帝王的歡心。

高古玉受追捧

若以顏色分類,玉器主要分為白玉、黃玉、青玉和碧玉,以白玉和黃玉較珍貴,其中恍如羊脂的白玉於近年在內地掀起熱潮,令白玉價格不斷攀升。至於宮廷玉器是近年受歡迎的類別,刻有御製詩的器物更勝一籌。另外,受內地修改文物法影響,元代以前的玉器不能在內地公開發售,不少高古玉(即漢代以前的玉器)愛好者只能走到香港進行買賣,令高古玉成為大熱之選。

身為入門級玉器收藏家,除了要按個人喜好作出選擇,亦要留意器物是否生活化。林偉解釋:「根據經驗所得,兩件大小相若的玉器,可佩掛的玉器會有較高的升值潛力。其實,關於玉器的學問博大精深,有意研究者不能紙上談兵,應親自到不同的拍賣會看實物,經過歲月浸淫,才可透過玉質、工藝、文化涵意來判斷一塊玉的價值。」

撰文:余彩瑜

部分攝影:方偉堅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