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車國的青花 不朽之「藍」

瓷器,源遠流長的工藝,素來是中國藝術品中最為重要的門類之一,尤其是明清兩代的青花瓷,不但成為有錢人、收藏家爭相搜羅的目標,更被世界各地知名美術館納為藏品,藝術價值之高可想而知。原來青花之美早於15世紀已為歐洲人所青睞,位於「風車之國」荷蘭的小城鎮代爾夫特(Delft),更將這門東方美學發揚光大,當地出產的藍瓷(Delftware),以質量高和造型精細見稱,在歐洲瓷器市場享有崇高地位,近年更逐漸受收藏家的追捧。

歷史可追溯至15世紀

素白的瓷胎上,只見藍色的花紋,荷蘭藍瓷的美,是經過歲月的浸淫,也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像設於荷蘭首府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的藍瓷專門店Aronson Delftware,擁有百多年歷史,能夠屹立不倒,全因Delftware一直有價有市。店主Robert D. Aronson表示,荷蘭瓷器的發展可追溯至15世紀上半葉,當時仍屬於荷蘭北部的布魯日(Bruges)和安特衞普(Antwerp),因為貿易和政治關係,經常與南歐國家進行瓷器貿易,令荷蘭人對瓷器的認知不斷加深。在芸芸瓷器製品中,源自意大利的花飾瓷器「Maiolica」是當年的主流,荷蘭工匠給這種瓷器工藝注入新元素—瓷器表面塗抹薄薄的錫層,內部則是半透明的鉛層,發展成荷蘭版「Maiolica」。及後,輪到意大利北部城市Faenza的瓷器在荷蘭冒起,它比「Maiolica」更為精緻,表面的錫層更為透白。到了15世紀中葉,不少南歐陶瓷工匠移居荷蘭,令當地的瓷器發展漸趨成熟。

設計靈感來自青花瓷

當製瓷業在荷蘭漸見興盛之際,代爾夫特的啤酒釀造業因水源污染問題而大受打擊,部分製瓷工匠乘機進佔當地的廢棄釀酒廠,並改建成製瓷工場,令這個小城鎮變成瓷器出產的大本營。另一邊廂,隨着中國在17世紀中期因內戰問題停止向荷蘭出口瓷器,代爾夫特的工匠為了解決中國瓷器供不應求的問題,開始設計出以小鎮命名的Delftware,因其形態和紋飾更切合西方的室內布置與用餐規格,所以出品在歐洲各國及遠東國家都大受歡迎。據Robert D. Aronson解釋,藍瓷的設計靈感來自中國的青花瓷器,但藍瓷不乏獨特的藝術色彩:「首先,藍瓷的重量相對上輕身一點,它的表面又會塗抹上輕薄的鉛層;其次,因陶泥在製作過程中經過清洗,所以瓷身特別細滑;至於在形狀設計方面,藍瓷以破格見稱,正如著名藝術歷史學家H.P Fourest所說:『藍瓷的吸引之處,就是它在造型設計、裝飾混搭上,永遠都予人驚喜。』

藍瓷古董市場潛力大

身為Aronson Antiquairs的第5代繼承人,Robert坦言,在19世紀時,店舖只是普通的古董店,後來逐漸把藏品種類收窄,現已成為一間主力經營17至18世紀藍瓷的專門店,更為不少國家級博物館提供藏品,包括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坐落倫敦的維多利亞及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還有美國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等等。優良的口碑和信譽,乃建基於店舖對藏品處理抱持着一絲不苟的專業態度。「為市場供應珍稀藍瓷一向是店舖的宗旨,所以我們一直與國際古董商、私人收藏家、大型拍賣行保持緊密聯繫。當決定購入一件古董前,我們會先確保其出處純正;貨物運抵後,亦會對其狀態進行詳細檢查,有需要的話更會修補藏品上的微細瑕疵。」Robert續指,藍瓷市場近年迅速發展,尤其是在中東和遠東地區,外國客人的比例由1992年的兩成急升到近年的八成,足證藍瓷的魅力與潛力。

撰文:余彩瑜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