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五行:科學分析 春睏原因

還有十天,就是立夏。大自然規律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道家養生,講求天人合一,順應大自然,理應按照這個大自然規律調節身心,如果調節不好,就會出現「春睏秋乏夏打盹」的狀況,所以,無論是上學、上班,還是退休一族,都有必要在立夏前,克服春睏,否則任由春睏發展下去,夏天昏昏欲睡,秋天就更加提不起勁,影響學習成績、工作效率、生活質素,日復日,年復年,浪費光陰,虛度年華。

犯過春睏的人都知道愈瞓愈睏,即使睡得更多,也不能驅走頻頻急Call的睡魔。諸葛亮隱居茅廬時,懶懶閒閒也犯春睏,有詩為證:「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睡到日上三竿才伸懶腰,氣得張飛想揍他。

春睏,中醫說是「濕氣重」,對策是「去濕」,大方向是「氣行濕自消」,須具體對症下藥,或健脾化濕,或行氣活血,或補氣提神……也建議多行動,行則通,「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與「通則不睏,睏則不通」道理是一樣的。西醫也有很多消除春睏的方法,雖然中西醫是兩門學問,但其中也有理論不謀而合,就是春睏與血與氣有關。

西醫認為冬季寒冷,皮膚毛細血管處於較為收縮狀態,汗腺與毛孔也相對閉合,減少熱量流失。春天,隨着氣溫上升,肌膚血管、汗腺、毛孔也相應舒張,血循環旺盛,所需氧氣也增加,本來供應大腦的血液相應減少,因而令人在暖洋洋的暮春時節變得懶洋洋。(待續)

方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