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親汀角潮退賞海岸生態

香港經常被指是石屎森林,其實本地還有不少郊野公園及自然海岸線,少有的海岸生態並未受污染,讓天然物種生存。大埔地質教育中心高級項目主任陳思進(Martin),趁天朗氣清的潮退時期,帶大家走訪大埔汀角東,教大家從水氹沙泥中找尋蟹仔、螺仔和海星等,還會走入全港第四大紅樹林,了解多姿多采的海岸生態。

掌握潮汐時間

大埔汀角紅樹林於1985年,被漁農自然護理署評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而汀角泥灘亦能發掘到多種生物。Martin笑言如想前往探索的話,也要擇個「吉日」,「要去汀角考察,最好選個潮退時間,至於何時才是潮退?很簡單,只需到天文台的官網,於海洋氣象服務一欄的潮汐資料,便可以找到大埔滘潮退至水位1米以下的日子及時間了。」掌握了準確時日後,便可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直達目的地。

泥灘多元生態

從汀角路落車步行到汀角泥灘大約5分鐘,甫踏入泥灘,便是濕潤的泥土與大大小小的水氹,驟眼看,與一般沙灘無異,但早有環保團體研究過,這裏附近有超過200種生物,部分更屬瀕危和高保育價值物種。細心看,泥灘上會見到無數的迷你蟹洞,還有許多角眼切腹蟹在走動,蟹仔外形的骰,最大也只有5毫子硬幣大小。Martin指由於牠的蟹鉗不時向上揮動,所以又俗稱拜佛蟹。「憑不同大小的蟹洞,大家也能分辨其種類,如角眼沙蟹、股窗蟹等。」

蟹仔以外,大家也不難發現泥灘四周布滿灘棲螺,偶爾發現一些健步如飛的螺仔,很有可能是寄居蟹寄身其中。在一些小水氹附近,細心留意,會發現一些與泥土差不多顏色的石蟥、很有鼻涕質感的絳體管口螠和軟腍腍的海葵等。此外,時值春天,近海邊一帶還可以看到飛白楓海星等,說着說着,小小一個泥灘,已叫人大開眼界,更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認識紅樹品種

泥灘除有多元生物外,春季的泥灘也能發現眾多植物,如依附在石頭上的綠藻、灘邊的囊藻等。緩緩向紅樹林方向進發,沿路會發現冬天變紫紅、春夏變綠色的南方鹼蓬,還有開着黃色小花的補血草等。

來到全港第四大、擁8.77公頃的紅樹林,有一大片一望無際的紅樹,專家指這裏可以找到全港8個品種的真紅樹當中其中6種,包括樹葉會向上豎起以阻擋陽光的秋茄,其胚軸外形亦猶如一支水筆,相當易辨認。至於在樹木周邊泥土上有很多氣根向上豎起,而樹皮呈灰白色的,就是白骨壤;以及利用葉子排出鹽分的桐花樹等。

紅樹林亦擁有豐富生態,除有大量北方凹指丑招潮蟹、僧帽牡蠣等生物外,還有去年才首次發現並命名的汀角攀樹蟹,大家下次親親大自然探索時,不妨考考自己眼力。

前往方法:

於大埔墟港鐵站轉乘75K巴士往大美督,於山寮站落車,步行大約5分鐘即達。

撰文:林佩婷

部分攝影:蔡浩文

部分相片提供:大埔地質教育中心

模特兒:Cherry(Skyline Culture Media)

查詢電話:2667 0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