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打邊爐8大貼士烚得健康
冷鋒殺到,享受暖身火鍋的意欲也特別強,可是打邊爐後,有沒有試過出現熱氣徵狀?原來美食背後暗藏不少致病陷阱,不想病從口入,招致口腔潰瘍、腹痛、腹瀉、痛風等問題纏身,不妨聽聽註冊中醫師譚莉英的意見,認識打邊爐的8大保健貼士,尤其是愛好辛辣、無肉不歡的朋友們,更要留意啊!
1.清湯加入蓮子
清湯含脂肪量較其他火鍋湯底為少,也能避免上火危機。如在火鍋中加入蓮子,更有滋補強身、清心瀉火等功效。
邊吃火鍋邊喝啤酒,一冷一熱,令腸胃受到刺激,容易引發胃脹、胃痛、胃痙攣、腹瀉等腸胃疾病。
調味料方面,盡量避免過油過鹹的配搭,芝麻醬是比較適合腸胃較差的人。
常吃牛肉、羊肉、海鮮等高嘌呤含量的食物,有可能觸發痛風問題。
值得一提,時下流行藥膳湯底,但要發揮補益效果,必須嚴選食材。中醫有「熱則寒之」的說法,因此屬性溫補、燥熱的湯底最好搭配一些涼性和甘平性的蔬菜,如冬瓜、絲瓜、菠菜、白菜、金針菇、蘑菇、菜心、紅薯、薯仔等。相反,屬性寒涼的湯底,則可以選擇一些溫熱食物,如芫荽、韭菜、南瓜、胡蘿蔔、牛肉、羊肉、蝦等。按照個人體質與湯底的屬性,搭配食材,才能發揮藥膳湯底的最佳療效。
2.內臟不宜多吃
註冊中醫師譚莉英
牛骨髓、肥牛、豬肝、豬頸肉、雞子等動物內臟不宜多吃,因當中含大量脂肪和膽固醇,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
3.留意食材熱量
應多吃清火、滋陰的食品,選擇熱量較低的食物,如雞肉、魚肉、海鮮等,並搭配大量綠葉蔬菜,既可消除油膩,又能補充維他命,還有清涼、解毒、去火等作用。另外,建議大家適量進食豆腐,可增加鈣、鎂的攝取,且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等作用,並可減輕上火徵狀。
4.先烚菜後煮肉
若是先煮肉後烚菜,蔬菜會將殘留在鍋內的有害物質(如嘌呤)吸收;空腹吃肉又容易攝入過多脂肪和熱量。最理想的進食次序應該是先食薯仔類,接着是葉菜類,最後才是肉類,好處是可以增加飽腹感,避免攝入過量脂肪,亦可減少嘌呤等有害物質進入體內的分量。
5.控制煮食時間
普通肉類如雞、牛肉、羊肉、五花肉等,約煮10至15分鐘才能全熟;海鮮類如魚頭、鱔魚、蟹、蝦等,因恐其含有不少寄生蟲或微生物,必須多煮一會,至少15分鐘或以上。
6.切勿過鹹過油
調味料方面,盡量避免過油過鹹的配搭,尤其是體質燥熱人士,建議少用葱、薑、蒜、辣椒等。香油蘸料脂肪含量較高,不適宜高血脂一族。芝麻醬則比較適合腸胃較差的人。
7.少喝啤酒凍飲
吃火鍋時,不少人愛以冰凍啤酒解渴,但一冷一熱,對腸胃刺激過大,容易引發胃脹、胃痛、胃痙攣、腹瀉等腸胃問題。此外,凍飲會刺激胃部血管收縮,減緩腸胃蠕動,消化液減少分泌,消化酶活性也會下降。
8.飲花茶助降火
打邊爐時,想以飲料下火,可選擇竹蔗茅根水、綠茶、菊花茶、金銀花茶,其中菊花茶可清熱去火解油膩,金銀花茶則可清熱涼血,緩解咽喉上火腫痛的問題。事後亦可進食雪梨,它具備清熱、生津、潤燥等功效,有助改善辛辣食物對口腔和咽喉的刺激。
常見火鍋後遺症
胃腸疾病
火鍋的湯底熱,容易損害口腔和食道黏膜,加上辛辣的配料(如薑、葱、蒜、辣椒等)可使脾胃消化功能失調,內生燥熱濕邪,繼而出現便秘、痔瘡發作等問題,過分辛辣刺激還會造成腸胃急性炎症。其次,進食過多肉類及澱粉食物,可造成消化不良。此外,吃火鍋時,一般人愛邊吃邊喝,酒性灼熱,口乾時又會佐以涼茶或飲料,一冷一熱,令腸胃受到很大刺激,有可能誘發腹瀉、便秘、痔瘡等問題。
痛風
大部分火鍋材料的嘌呤含量高,如牛肉、羊肉、海鮮等肉類,或牛百葉、牛雜、鵝腸、豬肝等動物內臟,而且這類食物長時間於火鍋湯內熬煮,更會導致整個湯底嘌呤含量超標,增加患上痛風病的風險。
口腔潰瘍
高溫入口的湯底及食物,容易破壞口腔黏膜,引發口腔潰瘍。與此同時,根據中醫學角度,肥膩辛辣高溫的食物容易導致體內熱盛,出現咽喉腫痛,誘發牙齦腫痛、口角糜爛、嘴唇燥裂等問題。
蓮子百合雪耳湯(1人分量)
蓮子百合雪耳湯
材料:蓮子1両、百合1両、雪梨1個、雪耳1朵、冰糖適量
做法:雪耳用清水浸軟,去除硬蒂,連同已洗淨的蓮子、百合及雪梨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燒開,轉文火煲2小時,最後加入冰糖調味。
服法:每日1次,連服3日。
功效:清熱、潤燥、養陰
禁忌:體質濕滯或便溏者忌服。
淮山沙參麥冬粥(1人分量)
淮山沙參麥冬粥
材料:淮山15克、沙參18克、麥冬8克、大米50克、海鹽適量
做法:將上述材料洗淨,放入鍋中,熬煮成粥後,加海鹽調味。
服法:每日1次,連服3日。
功效:養陰清熱、健脾益氣
禁忌:脾虛濕盛或痰多者忌服。
綠豆海帶瘦肉湯(1人分量)
綠豆海帶瘦肉湯
材料:綠豆20克、海帶適量、瘦肉200克、海鹽適量
做法:將上述材料洗淨,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燒開後轉文火,續煲2小時,最後放海鹽調味。
服法:每日1次,連服3日。
功效:清熱、去火、利尿
禁忌:體質寒涼者忌服。
茅根生地茶(1人分量)
茅根生地茶
材料:生茅根50克、生地30克
做法:上述材料加適量清水煮1小時即可。
服法:代茶飲,連飲3日。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
禁忌:脾胃虛寒或便溏者忌服。
撰文︰馬珮嵐
攝影︰陳世昌、胡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