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黃色髮型、愛冒險的心,再加上永遠不向惡勢力低頭的正義感,令已故比利時漫畫家埃爾熱(Hergé)筆下的小記者丁丁(Tintin)紅遍全球,其經歷不但曾被翻譯成百多種語言廣傳,其故事書更錄得超過2.3億冊的銷量,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文化產物之一!最近,香港當代藝術基金會與比利時埃爾熱博物館合作舉行主題展覽,帶來一系列來自比利時的展品,為大家揭示埃爾熱和丁丁的傳奇故事。
「丁丁是正義和公平競爭的維護者,無時無刻在幫助有困難的人。」自第一本著作《丁丁在蘇聯》面世以來,漫畫主角的歷險遭遇瘋魔萬千讀者,成為漫畫史上的傳奇,最新展覽「丁丁的世界」便向大家展示丁丁的成名故事與魅力所在,除了帶來一些複製原稿、角色雕塑,以及重現漫畫經典情節的模型作品,還會播放一段關於埃爾熱的陳年紀錄片,從不同角度展現少年記者丁丁的大無畏精神。香港當代藝術基金會策展人Lauren說:「展覽聚焦8個富有代表性的故事,包括《丁丁在美洲》、《法老的雪茄》、《藍蓮花》、《破損的耳朵》、《奧托卡王的權杖》、《神秘的流星》、《紅海黑幕》和《丁丁在西藏》,透過主角在北美、非洲、亞洲和歐洲各地的探險足迹,展示埃爾熱不同時期的創作歷程。」
說到埃爾熱的冒起,可追溯至20世紀初,當年媒體對於攝影的應用仍未普及,很多報刊會以插圖輔助敍事,自小熱愛繪畫的埃爾熱便在一本童軍雜誌開展創作生涯,發表了童軍主題漫畫《The Adventures of Totor》,丁丁專家(Tintinologist)Michael Farr說:「1929年,埃爾熱以該漫畫為基礎,設計了兩個角色—記者丁丁和小狗白雪,透過兩者遊歷世界的見聞,探討種族、膚色、共產主義等敏感議題,《丁丁在美洲》便是代表作之一。另一本描繪丁丁前往中國上海的《藍蓮花》,更是埃爾熱首次為創作進行詳細資料搜集的作品,當時他在布魯塞爾認識了中國留學生張充仁,除了在對方身上聽到有關中國實況的口述資料,更接觸了大量相關書籍,令《藍蓮花》能忠實展現中國文化,內容相當紮實。」
Michael補充,《藍蓮花》亦是埃爾熱作畫風格的轉捩點,因為在張充仁的指導下,埃爾熱掌握了毛筆和墨水的運用技巧,領略到中國藝術的神韻,像《藍蓮花》的角色輪廓和背景,便用了毛筆來繪畫。《藍蓮花》以外,二次大戰期間創作的《神秘的流星》亦是埃爾熱的重要作品,不但反映了當時的環境氣氛,亦見證了漫畫藝術的發展,Lauren解釋:「在政府的規管下,故事表面上避開了政治話題,但隨着情節發展,丁丁到達一個遍地蘑菇的空間,問題是蘑菇有可能隨時爆炸,必須步步為營……這段內容反映當時民眾處於一個提心吊膽的狀態,社會被絕望氛圍籠罩,丁丁的勇敢可帶來一份正能量。另外,當年出版商為了刺激銷路,鼓勵埃爾熱為丁丁填上顏色,《神秘的流星》便是第一部以彩色形式出版的畫冊。」
50年代,埃爾熱迎來人生另一里程碑,當時他自設工作室,嘗試自行出版《丁丁歷險記》,是次展覽的焦點之一《紅海黑幕》便屬於這個時期的作品,Lauren說:「沒有出版商的限制,丁丁的創作享有更大自由,加上埃爾熱邀來不同專家合作,令作品的內容與作畫水平得到提升。惟婚姻失敗的打擊,令他經常發噩夢,驅使他創作了唯一一部沒有壞人、歌頌友情的《丁丁在西藏》,接下來的日子,埃爾熱開始減產。」值得一提,展覽亦介紹了埃爾熱的遺作《丁丁與字母藝術》,Michael說:「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內容關於埃爾熱迷戀的藝術世界,但由於他只留下草圖,最後一格描述丁丁被人以槍挾持,究竟結局是中槍身亡,抑或成功逃脫,我們不會知道答案,但丁丁已成為經典,在故事中、展覽中一直存活下去……」
日期:即日至12月26日(逢星期三至日)
地點:ArtisTree(鰂魚涌太古坊康橋大廈1/F)
撰文:吳俊賢
攝影:陳世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