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大阪舉辦首屆馬拉松,幾年間的成功營運帶動京都、神戶、奈良、姬路城等周邊城市在臨近時間舉辦馬拉松,形成漣漪及規模效應。五個城市地理位置接近、各有特色的旅遊資源,馬拉松線路設計貫穿地標景點,一次挑戰五個城市馬拉松成為眾多跑友的目標,在賽事期間直接帶旺當地觀光業。
隨着舉辦馬拉松的城市增多,日本各個城市紛紛出奇招為賽事增加特色,伊豆少有的在下午5點後開跑,完成賽事可免費浸溫泉;鹿兒島設計跨越7個小島的賽事路線,調動當地船伕加入接送跑手和提供船上住宿。
而透過全民參與、全城狂歡,更讓遊客感受到城市的好客文化。大阪商會調動當地商販,在沿途擺攤提供補給,於是大阪馬拉松被跑友們稱為「最邪惡」的補給。跑道儼如一條美食街,沿途銅鑼燒、壽司、飯糰、抹茶甜品、飲品、時令生果應有盡有。「認真食還是認真跑?」真是一個難題。沿途市民為選手加油吶喊、一邊奉上當地美食,盡顯包容、熱情的民風,更看得出主辦者的悉心和誠意。
有20年歷史的香港渣打馬拉松,已獲國際田聯升級為金級道路賽事,與波士頓等大型賽事媲美。在專業級別上,香港的馬拉松在全球榜上有名,但在全城參與和推廣觀光策略上,香港的跑步產業還有更大的發揮空間。若能開發更多觀光元素與跑步比賽相結合的路線,相信對吸引高增值的過夜客有直接幫助。港珠澳大橋即將通車,如果能夠成功舉辦跨越粵港澳三地、穿越大橋的超級馬拉松,也是一個不錯的賽事賣點。
姚思榮,立法會旅遊界功能界別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