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出沒注意提防病從口入

很多港人鍾情刺身、壽司,貪其鮮味十足,但美食背後,可能暗藏病毒及寄生蟲,尤其是外賣裝,由買入到食用,通常是隔了一段時間,有機會孳生大量細菌!不想病從口入,就要聽聽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姚志謙的建議。

海獸胃線蟲較常見

說到受歡迎的刺身,三文魚算是數一數二,曾有日本婦人因進食三文魚刺身導致食道與胃部出現11條異尖線蟲幼蟲,部分幼蟲更鑽進器官黏膜!據姚醫生指出,進食任何魚類刺身都存在感染寄生蟲的風險,並不只限於三文魚。「魚生中比較常見的寄生蟲有海獸胃線蟲,大部分人吞食含有寄生蟲的魚生,未必會有即時的徵狀,待它們自然死亡並排出體外,可能都不曾察覺,這是因為進入體內的寄生蟲數量不多,可是一旦被它們黏附於胃黏膜,則會產生腹痛,情況嚴重的患者應立即求醫,透過內窺鏡檢查胃壁狀況,將體內的寄生蟲取走。」

急凍可減感染風險

姚醫生表示,這類寄生蟲引起併發症的機會極低,除非患者體內存在大量寄生蟲,方會引致胃出血,影響人體營養吸收,但此類個案為數不多,大家毋須過分擔心。不過,若患者對寄生蟲有過敏反應,可能會有紅疹、痕癢、甚至過敏性休克!其實魚生含寄生蟲並不出奇,重點是處理過程是否適當,因為據聯合國食品法典委員會的《魚和漁業製品操作規範》,把刺身冷凍於-20℃或以下達7天,便能殺死魚內的寄生蟲。而參考日本、歐盟的指引,魚生在-20℃以下的環境冷藏24至48小時,便可以減低受感染的風險。

貝殼類容易中病毒

除了魚類刺身,進食蜆、螺、帶子等貝殼類刺身,同樣要小心,有機會感染甲型或戊型肝炎病毒。此外,蝦頭亦不建議食用,以防感染細菌。姚醫生說:「生食海產可能會引致細菌性腸胃炎,常見的細菌包括沙門氏桿菌、大腸桿菌、霍亂弧菌、副溶血性弧菌等,患者會有腹痛、嘔吐、腹瀉、發燒等病徵,嚴重的話會導致脫水、休克等。免疫力正常的人,一般會在3至7日內自然康復,幼兒、老人家、慢性病患者因免疫能力較低,出現併發症的機會較大。如有發高燒、大便出血的徵狀,就要以抗生素進行輔助性治療。」

進食前要留意肉質

雖然進食刺身存在風險,但只要存放及處理得宜,問題不大,尤其是夏天,室內及室外氣溫多處於20℃至30℃之間,很適合細菌生長,所以刺身不宜暴露於冰箱以外的地方超過1小時。如不打算立即進食,應將刺身儲存在-10℃以下的冰格,並在12小時內取出及享用。進食前,應仔細檢查刺身有否變壞,若肉質變軟,水分揮發,顏色失去光澤,就不要進食。姚醫生補充,選擇刺身時要留意其來源,一般而言,鹹水魚含寄生蟲和細菌的數量都比淡水魚低,但要留意產地附近曾否爆發腸胃病、肝炎等個案,盡量選擇信譽可靠的食店,切勿貪便宜買次貨。

肉類刺身同樣危險

近年港人愈食愈刁鑽,有食肆更推出牛肉刺身、雞肉刺身等,姚醫生指出,進食未經煮熟的肉類是很危險的,以生牛肉為例,容易受大腸桿菌感染,進食後有可能引起出血性腸胃炎,如細菌入血,更可引致溶血性急性腎衰竭。此外,生牛肉有機會受牛肉絛蟲感染,它會於人體腸道生長,成蟲達數米長,可造成食欲不振、腹部不適,甚至腸塞。

撰文︰馬珮嵐

攝影︰郭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