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旅遊結合的另一個方面是,通過地標性的場館建設,打造世界級的景點和綜合活動場地。以奧運會場館為例,08年北京奧運之後,鳥巢、水立方、國家會議中心等眾多奧運場館在內的奧林匹克公園,晉升為5A級景區,奧運後累計接待人次達3.8億人次。
其實,歷屆奧運會結束後,各主辦國都為如何維持營運各色各樣的龐大場館而費盡心機。最初,北京各奧運場館並不被人看好,每年高昂的維護費開支為營運帶來巨大挑戰。然而,鳥巢和水立方在奧運結束後兩年已經達到收支平衡,近年更獲得盈餘,離不開管理者的創新開放思維。由於為奧運而建的體育場館,用途並無限制在體育賽事,舉辦大型高端商業及娛樂活動,成為場館盈利的關鍵。
北京奧運場館在旅遊配套開發上各具特色,水立方利用外牆的燈光設備開發手機App,市民可以自己設計圖案在外牆播放,創造額外的收益,也拉近了場館與普通市民的距離;鳥巢專門改造頂部觀光走廊,供遊人登頂欣賞建築特色;冬天的鳥巢更變身滑雪場,人工造雪搭建專業滑道,除了為市民提供休閒場所,還引進世界級的滑雪比賽落戶,提升在專業領域的知名度。2022年北京將舉辦冬奧會,開閉幕式屆時將在鳥巢舉行,鳥巢成為世界上首座舉辦冬夏雙奧運會開幕式的場館。
香港的啟德體育園正在規劃待建,坊間有不少聲音擔心場館造價高昂,恐利用率不足淪為大白象工程。其實,香港一直缺乏專業的體育場館和大型表演場地,在市區預留靚地興建綜合性的體育館實屬必要。香港土地資源珍貴,如果在設計初期就考慮到場館未來的多功能用途,一定能為其可持續性營運奠定基礎。例如,北京五棵松體育中心曾經是奧運會主要場館之一,建設時提前預留了製冰系統,場館可以隨時由籃球場轉為冰球場,大大提升了場館的使用率。啟德體育園的場館設計建造時,不妨多參考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做到物盡其用,持續發展。
姚思榮,立法會旅遊界功能界別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