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五行:信言不美 善者不辯

儒家萬世師表孔子,平生著書立說,言簡意賅,但在《論語》中,卻多次指出注意口的修養:「敏於事而慎於言」、「訥於言而敏於行」,做事、行動敏捷,但講話必須謹慎、不急躁。「言必信,行必果」,講得出,做得到,作出承諾之前必須充分考慮,不可能做到的事就不要開口。

倉頡造字,「信」,就是「人」的「言」,孔子在《論語•為政》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一個說話不算數的人,無信用,怎麽可以立足呢?宋朝朱熹繼承儒家學說,更清清楚楚指出:「人之作孽,莫甚於口」。

道家始祖老子雖然主張「無為而治」,但在經典《道德經》中明確指出:「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聖人採取不干預政策,教化萬民不用太多言語。)「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可信的說話,未必悅耳動聽,誇誇其談的話,未必可信;有修為的人不爭拗狡辯,爭拗狡辯的人未必有修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說話太多,招數使不出,容易令自己陷入困境,不如把話留在心中,多做實事。)

有人覺得老子思想玄妙,但以上幾句話,其實已在不知不覺間深入民間,俗語所講的「口水多過茶」、「講多過做」、「講就天下無敵,做就有心無力」,不是很生動易明嗎?

方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