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南準、金煥基、李禹煥、朴栖甫、鄭相和……這些韓國藝術家的名字,隨着近年韓國當代藝術於市場上活躍而受關注,而崛起於70年代的單色畫(Dansaekhwa)更被大力追捧,像韓國抽象藝術先驅金煥基的《19-VII-71 #209》為例,成交價高達港元3,100萬!單色畫能於國際間冒起,首爾Kukje畫廊的主人李賢淑(Lee Hyun-Sook)居功不小,這位收藏家認為單色畫是一種充滿力量的創作,因此自80年代開始,便向世界推廣這獨特藝術,令更多人發現韓國藝術的價值。
「大學時期,我並非修讀藝術科目,但媽媽對書法和亞洲藝術均有濃厚興趣,所以自小便在藝術氛圍下生活,慢慢對藝術產生興趣。婚後,因丈夫是藝術愛好者,令我有更多機會到世界各地的畫廊和博物館參觀。至於當時的韓國,畫廊文化仍處於萌芽階段,未有太多畫廊,我們只能透過韓國美術協會在博物館舉辦的展覽,認識本土創作。」李賢淑表示,早於70年代已開始收藏不同種類的藝術品,初期以韓國本土藝術家繪畫的西洋油畫為主,而都相鳳和吳之湖都是她關注的藝術家;後來,子女赴美留學,令李賢淑多了機會到美國,當時抽象表現主義和極簡主義在當地十分流行,這段時期的見聞與經歷,不但開啟其國際視野,令她感受到西方藝術的力量,同時明白到韓國藝術發展的落後。
1982年,李賢淑開辦了首間畫廊,並於90代開始嘗試從世界各地引入藝術大師的傑作,像美國抽象表現主義代表人物Joan Mitchell、法裔美籍藝術家Louise Bourgeois、極簡抽象主義代表人物Agnes Martin、德國視覺藝術家Gerhard Richter等,除此以外,她亦會參加一些世界性的藝術活動,拓闊韓國民眾的藝術視野,後來,她開始思考自己在韓國藝術界的角色和責任,發覺可以利用過去建立的人脈,把本土藝術家帶到國際。「過去30年,我一直透過畫廊推廣韓國藝術,近年則專注於單色畫。其實海外有愈來愈多收藏家對韓國藝術感興趣,而韓國藝術的價值亦逐漸提高。此外,我亦希望為韓國收藏家提供更多了解自家藝術的途徑,特別是60年代的戰後作品。」
李賢淑坦言,韓國抽象藝術先驅金煥基是她最欣賞的,其70年代的「無題」系列作品則成為她最愛的收藏品之一。至於她着力推介的單色畫,是70年代在韓國抬頭的極簡主義藝術,着重素材的物質性,也是韓國藝術從傳統走向新時代的表現,以河鍾賢作於70年代的「接合」系列為例,用上獨特地道的素材、全新上色技術與柔和色系,充滿實驗性。「在韓國的藝術史,單色畫十分重要,每幅畫看來很相似,但各有不同的色彩和風格,單看一幅單色畫,或許不會感受到作品的力量,但當數幅單色畫一同展示,力量便會變得非常強大,正如河鍾賢所言:『它看似很簡單、抽象,但單色畫的哲理深度,只能在宏觀評價時顯現出來。』」除了河鍾賢的單色畫,朴栖甫的「描法」系列作品與權寧禹的《無題》都是李賢淑十分看重的收藏。
2013年,李賢淑麾下的Kukje畫廊把一系列單色畫帶到倫敦,於Frieze藝術周展出,並概述單色畫的發展、流派及影響,自此引起國際關注,愈來愈多藝術機構開始收藏單色畫作品,包括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法國龐比度中心、紐約古根漢博物館等等。「其實單色畫以外,韓國的年輕藝術家亦是我留意的範疇,並會收藏當中的佳作,以示支持。今時今日,很多韓國藝術家已在國際間享負盛名,就像梁慧圭和金守子,二人活躍於世界各地的藝術市場,作品有一定價值。可是,韓國沒有一套完善系統,年輕人很難進軍國際市場,所以很多藝術家選擇到外國留學,在取得知名度後,才回流發展。」經營了畫廊接近40年,李賢淑遇上好作品的機會比其他人多,她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擁有一間私人博物館,展示其永久收藏。
撰文:吳俊賢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