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北京故宮博物院首次向全民開放,揭開皇家宮殿神秘面紗。當時入場費高達1銀元,相當於北京普通人家每月十分之一的生活費,仍然掩蓋不住她強大的號召力。故宮第一天接待人數達兩萬人,開幕當日京城萬人空巷,政府派出軍隊維持秩序。當時的《大公報》這樣報道:「清宮地址本屬遼闊,然因遊人過多,觸處均現非常擁擠之象。」
傳統印象中,故宮是高高在上、嚴肅冷峻的莊嚴形象。在現今網絡時代,故宮走上了賣萌的網紅之路,獲得了空前成功。文創產品廣告中,乾隆皇帝擺起V手勢,手裏拿着「朕就是這樣漢子」摺扇,穿越歷史的造型讓人忍俊不禁。2015年,北京故宮的文創產品銷售額超過了10億元,是門票收入的兩倍。
故宮館長單霽翔坦言:「故宮要吸引更多的公眾、推廣我們的傳統文化,就不能保持一成不變的嚴肅面孔。吸引年輕觀眾,必須用年輕人的方式。」新時代的故宮,拋棄以往教科書的傳播方式,在全國掀起故宮熱潮。2016年,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風靡網絡,講述故宮文物修復師的工作過程,詳解「在故宮修文物是一種怎樣的感受?」通過網絡傳播,看似乏味無趣的文物修復工作燃起觀眾興趣,文物修復師也變成了網絡紅人,為故宮代言。
作為文物保護的學術單位,大膽運用流行元素,達到推廣和保護文化遺產的目的,北京故宮成功做到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並不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分館,是由西九管理局全權負責管理。在營運過程中,香港也不妨向北京故宮學習,了解年輕人喜好,用更活潑、生動的形式宣傳傳統文化,抓住人心。
姚思榮,立法會旅遊界功能界別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