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主導創作校園藝術

校園是孕育英才的地方,增添校園的藝術氣息,相信能培養學生的溫婉性情。香港教育大學與保良局連續第3年合辦社區藝術教育計劃「創藝@校園」,讓學生、老師、家長及藝術家攜手創作,圍繞社區、大自然、學校生活等主題,設計出壁畫、椅子、桌子、儲物櫃及紙糊雕塑等。在參加計劃的20家學校中,衛理中學及沙田圍胡素貞博士紀念學校分別得到「最具藝術性大獎」和「最具創意大獎」,值得鼓勵。

作品流露社區情懷

校園和社區有着不可分割、互相影響的關係,而「最具藝術性大獎」的得獎學校衛理中學,學生便以小西灣區內的標誌為創作靈感,在棄置的舊椅子上,製作出代表學生的動物紙糊模型,並在半浮雕裝飾銅片上呈現出學生眼中的小西灣,以大型校園裝置表達這些年來對社區的情感。

眼前富有時尚感的校園創作,由8位中三學生在美術科賴明珊老師及藝術家的帶領下完成,而負責繪畫設計圖的美術學會主席李卓儒同學闡釋背後的創作意念:「作品有校園和社區兩個元素。椅子上的兩隻動物代表着我校學生,挑選了鹿兒和兔子,是想反映學生溫馴的特質,而動物手持的放大鏡和眼鏡則表達着我們對知識的追求。椅背上的4塊銅片,大都是跟我們有密切關係的區內景致,有每年都舉辦陸運會的運動場、最近成為亮點的新保安街市和海旁邊的船隻,而最右邊的蚌中明珠則是我校主題,寓意把我們由大海沙粒孕育成明珠,將來貢獻社會。」

書本以外最大得着

賴老師在學生們中二的時候,已觀察到他們在不同方面的優勢,今次分別就構思、繪圖、立體模型創作、上色等各司其職,作品可說是集各人之大成。其中兩位女同學鍾佩芝和曾子芮主要負責紙糊創作,而唯一的男同學黃浩樑,則安排製作動物模型的支架,雖然過程不容易,但大家都樂在其中。黃同學說:「要把大小不一的水管用鐵線紮着,讓其他同學以此為骨幹再加上裝飾,在平衡方面很難掌握。但我不可以減省工夫,基本上我負責的部分是模型的第一步,做不好的話,其他同學便難以繼續下去。」賴老師亦為學生的得着感到興奮:「在得獎前,他們已是我心目中的贏家。最重要的是,過程中令他們明白知識不一定由老師傳授,可以自己在網上做資料搜集、在實驗中了解失敗的原因、還有合作的重要性,這些都是在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茶座創出童真美學

藝術是由創意開始。沒有天馬行空的想法,就沒有令人讚嘆的作品。在計劃中得到「最具創意大獎」的沙田圍胡素貞博士紀念學校,由30位師生聯同藝術家設計,美化校園內的文化重地「詩人茶座」,在牆上髹壁畫、木頭上填顏色,為茶座添加童真美學。

牆上的壁畫由不同角色拼湊而成,色彩繽紛又多元化,負責美術科的陳齊欣老師表示,整幅畫作的構思由藝術家負責,但過程則是學生主導。「開始的時候,藝術家叫學生們設計了一系列角色,主題是圍繞動物、興趣與校園。」一群小學生的腦袋盛載着無限創意,有會跳舞的鉛筆、棋盤上的機械人、鋼琴上的貓咪等,靈感源自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起稿後再交給藝術家編織成故事:「壁畫可以由左至右看,開始時是一些動物的圖像,然後牠們積極地參與活動,把得到的知識化成雲彩,再成為一幢幢高樓大廈。寓意學生們打好基礎邁向未來,成為社會棟樑。」

投入換來歸屬感

歷時約3個月的創作過程,當時正值夏日,學生們在戶外創作也捱了不少苦頭,有時候會熱得大汗淋漓,下雨時又要被迫停工,但幾位受訪學生黃愷琳、劉卓非及黃天翔都表示從沒想過半途而廢。「我們過往的創作都是較平面的,而且主要材料都是紙張,這是第一次接觸立體的大型藝術創作,感覺很新鮮。過程中可學習到不同的視藝知識,又可以與藝術家溝通,很有趣味。」而陳老師亦很滿意他們的表現:「過程中學生們的創意和自由度很大,能夠把生活融入藝術作品中,可看出他們很積極和投入,既增加對校園的歸屬感,又可以學習到美術課堂外的實用知識和相處技巧,是寶貴的經驗。」

撰文:余彩瑜 

攝影:莫文俊、陳世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