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沙炒製灌糖香

香港人貪新又愛舊,秋冬總不能欠缺街頭的傳統黑沙滋味──糖炒栗子。據史記記載,這種舊式小食早於燕國已經出現。曾經有無名詩如此形容,「堆盤栗子炒深黃,客到長談索酒嘗,寒火三更燈半灺,門前高喊灌糖香。」原來古人會以「灌糖香」稱呼糖炒栗子,3個字就把糖炒栗子描述得生動清晰。相信大家想吃「灌糖香」的時候,都是因為先聞到其獨有香氣而想「一親香澤」,難怪古人予以此名的時候都特意提及香氣。

而「灌糖」當然是指要加糖炒製栗子,不過糖去了哪兒呢?基於栗子殼的接觸面小,鑊相對大得多,造成兩者之間的大空隙,受熱不均勻容易令栗子變焦或半生熟。有見及此,從前有人想到加入大量沙去炒製,令栗子被熱力平均包圍,確保熟透。而沙會變成黑色,乃因為糖遇熱熔在沙面,炒焦後便變成黑色。街頭上小販用長鐵剷,使渾圓的栗子在黑沙中翻騰,香氣誘人,你又怎能抵擋「灌糖香」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