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季節助孩子紓壓

成年人常慨嘆,讀書年代最開心,少牽掛零壓力,可是來到今天,壓力的「魔爪」早已伸入學界,小至K3、P1就要開始面對,而踏入考試期,問題更加明顯,或會令小朋友出現擔憂、焦慮等負面情緒。有專家指出,父母一旦察覺子女有異樣,須及時作出適當應對,否則有礙孩童身心發展,更會損害親子關係。

解鈴還須繫鈴人

來到11月中旬,許多小學陸續開始考試,對於平日已忙於應付功課、溫習、測驗的繁忙兒童來說,再要兼顧考試,可謂「百上加斤」,弱小的心靈未必抵受得住,再者,長期受壓力滋擾可對身體構成影響,有機會出現頭痛、疲勞、食欲不振等現象,尤其是小學一年級學生,本身或已不太適應學校生活,加上要面對人生第一次考試,更易出現負面情緒。兒童行為情緒治療師葉偉麟(James)指出,若小朋友有考試壓力,家長不能不正視。「父母關心子女的學業乃人之常情,每逢考試前或考試期間,總是不斷對子女說要讀書溫習、禁止玩樂,這樣做會給子女添加壓力,因此為子女制訂應試日程時,應加設適量的休息、玩樂時間。」

別只重考試成績

望子成龍是普遍父母的心態,但對子女有期望之餘,也要顧及其能力和需要,不能太離地。假如父母發現自己給子女訂下的目標跟其能力有出入,就應該作出調校,並告訴子女在考試時只要把平時學習到的知識寫出來,盡力便可;切勿揠苗助長,強迫子女提升學術能力,效果成疑之餘,父母和子女都會好辛苦,甚至會損害親子關係。「父母平日要多跟子女溝通,或向老師了解子女在學校的情況,而且應該把着眼點放在子女學習的過程,試想想幾歲大的小朋友,考試只在人生路上佔據很小的位置,所以父母不要將考試的成敗無限放大。」

畫公仔解開心結

小朋友的詞彙有限,未必能夠很準確地形容內心的想法、感受,這時父母應該多問多了解。James說:「小朋友一般不會太隱藏自己的感受,當情緒受困擾,或感到有壓力時,徵兆比較明顯,例如有悶悶不樂的表現、學業成績退步、跟家長說不願上學,甚至通過身體發出警號,出現頭痛、肚痛等問題,父母須倍加注意,幫助子女說出感受。舉例,先讓小朋友畫一個人形公仔,之後家長可問:『這個公仔的心臟是否跳得好快?手心有否出汗……』,引導小朋友說出一些生理反應,藉以了解其緊張程度。此時,父母要向小朋友表達出明白和支持的態度,在他們身邊陪伴,講些鼓勵的說話,因多點聆聽孩子的情緒需求,正是瓦解負面情緒的良方。」

藉遊戲放鬆身心

假如父母察覺小朋友事無大小都出現擔心、緊張的情緒,可考慮為其制訂憂慮時間,即每日設定一個時段,讓小朋友去訴說自己的負面情緒;要是既定時間未到,可鼓勵子女將那些令自己出現負面情緒的人和事寫下,或繪畫出來,並鎖進箱子內,James表示,許多小朋友等到憂愁時間到來,已把很多令自己出現不快、不安的原因忘記了,這是教導孩子自行排解負面情緒的好方法。若子女於溫習、考試時,情緒緊張得連身體也呈現繃緊狀態,父母可以跟小朋友一起進行深呼吸,或可齊齊扮吹蠟燭,通過吸氣、呼氣來放鬆身心,亦可嘗試叫小朋友搖動身體,藉着遊戲過程把緊張、焦慮等負面能量釋放出來。

勿否定子女感受

不少父母指出,小朋友一旦考試成績不理想,便會害怕再嘗試,對此,James建議父母要讓小朋友知道自己無論考到甚麼成績,也會被接受、被愛錫,他們自然不會逃避。「假如子女想逃避,父母切勿說『不用害怕』、『有甚麼需要擔憂呢?』這樣說等如否定了小朋友的感受。有些父母會跟子女說:『如果考試取得100分,我會買禮物給你、錫你多些……』這種做法也值得商榷,有可能令小朋友害怕失敗,因為他們渴求得到父母的愛錫。正確做法是要讓小朋友明白,無論自己是否做得好,父母都會永遠給予支持、包容,耕耘的過程已經是收穫,那麼他們便會有動力再面對失敗。」

撰文:司徒德琳 

攝影:郭凱敏

模特兒:盧熙妍(2indigo)、Debbei.C(Mogu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