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片飛舞的棉絮,散落一地的紅花,在很多人眼中,是我城最有詩意的畫面之一。家住屯門的藝術家林敬庭,跟許多港人一樣,對別名「英雄樹」的木棉有着一份獨特感情,後來受到大埔運頭里那株百年老樹被砍掉的事件觸動,開始思考樹木與人文、社區以至城市發展的關聯,並通過創作提出質疑—究竟一棵樹的價值是由誰來衡量?
90後藝術家林敬庭,讀書年代,天天都會經過一條「木棉路」—兩旁長有一棵棵筆直的木棉樹,伴着他生活、成長,漸漸孕育出感情來。阿庭說:「我家附近有23棵木棉樹一字排開,當年上學的時候,常有棉絮飄過……如今看到棉絮飛舞,許多美麗的回憶都會被勾起。對我來說,木棉樹給我帶來很多創作靈感與題材,包括木棉的特徵、樹下發生的人和事,還可連結到整個社區的人文價值。」
沒錯,木棉樹的確有着引人入勝的特徵,撇開雪白的棉絮、火紅的落花,其堅挺的主幹、90度向橫伸展的枝幹,還有樹身表面肩負保護作用的瘤刺,全是這種大樹的獨有記號,也因此得了「英雄樹」的別稱,而阿庭的「木棉說」系列,利用了版畫形式,將這些特徵逐一記下,再加入手繪的隨性筆觸,終創作出《棉》、《釘》、《果》、《火》等作品。「我想通過這組作品表達自己對木棉樹的印象,同時反映它對我的影響—木棉有着不同特質,可以是溫柔的,也可以是剛強的,不同的內涵引領我不斷創作,才衍生出今次展覽中逾30幅作品。」
若從生活層面看,木棉樹的可愛還在於其用途多多,例如棉絮可被打作被鋪、枕頭,曬乾的木棉花可以煲水飲,而對於小孩子來說,那些掉在地上的花朵,更是最天然的玩具,可以當毽子踢。阿庭說:「在高樓大廈仍未出現的那些年,高樹在人們的生活中佔着重要地位,天熱時可以乘涼,下雨時可以擋雨,換句話說,一棵樹可以成為連繫街坊的媒介,加強社區凝聚力,雖然今天我們流連樹下的時間少了,但很多住在大樹附近的街坊,仍會關心它何時飄絮、開花。像早年大埔運頭里有一棵屹立130年的木棉樹王,疑因樹根遭真菌侵蝕,加上相關部門護樹失職,最後慘遭分屍,惹來民眾極大回響,可見港人仍然很關心周邊的自然生態與社區發展,也反映出樹木跟人們的關係是何等緊密。」
阿庭補充,城市人對利益的追求早已扭曲思想,忘記了尊重和保護大自然的重要,令斬樹事件持續發生。「大家必須承認,看到一棵老樹被斬,常人不會覺得開心;如果大家對破壞生態的事變得麻木不仁,那便真的應驗了The City is Dying!今次展覽,很多人主動走來跟我分享木棉的故事,因此我深深相信,木棉樹可以令大家重新留意身邊的東西,拉近彼此的關係!」
林敬庭,香港出生,2014年於香港教育學院畢業,曾修讀香港視覺藝術中心藝術專修及進修課程(版畫);出道至今一直從事版畫創作及美術教育工作,現為後山美術社創辦人及Marble,Print & Clay負責人之一。
展期:即日至10月22日
地點: 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展覽廳(B2-P-01)
撰文:江蔚賢
部分攝影:張錦昌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