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規劃推動社區共融

環境保護是維持社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向下一代灌輸綠色建築的知識及概念,刻不容緩。早前香港綠色建築議會舉辦「綠色空間 由我創造」綠色建築全港中小學學生比賽,來自基督書院的應屆DSE學生孫嘉晉,以龍鼓灘填海區為中心的規劃模型—包括了住宅、環保工業區、商業區及多項節能設施,甚至考慮到減輕貧富懸殊、社會可持續性等因素;一眾評審對其作品感到驚嘆,認為難度已超越一般中學生的水平,難怪成為高中組冠軍。

展現心中構想

「綠色空間 由我創造」綠色建築全港中小學學生比賽,鼓勵學生創作各種涵蓋環保、減廢、減碳等可持續發展概念的綠色空間。今年賽事踏入第五屆,吸引55間學校近400位學生參加,共提交142份作品。於基督書院就讀中六的孫嘉晉同學,憑藉以規劃模型「親水社區——龍鼓灘填海區」一舉奪得高中組冠軍。

孫嘉晉從小愛研究建築,對本港以至世界各地建築物都如數家珍,更關心本地的建築工程發展。多年來他自學建築繪圖,對規劃的結構、分布等有一定的認知。「關於龍鼓灘的填海項目,其實政府早有此建議,但至今仍未有任何明確設計。我覺得如果在全新市鎮實踐環保建築,概念可來得更直接,亦可產生更大效益,所以我把握今次機會,以龍鼓灘為研究對象,展現心中的構想。」

達至自給自足

規劃以住宅為主,分別是私人樓宇、公營房屋、以及提供較低地價,讓市民自行興建個人房屋。除了住宅,還有環保工業區及商業區,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後者更會提供高端職業。交通方面,以輕鐵為主,連接該區與屯門市中心,並輔以行人/單車徑、地面行車路等。區內市中心的車輛主要使用地下行車路,以便控制廢氣排放。孫嘉晉希望新社區可自給自足、各階層達至共融。

至於填海與環保之間如何取得平衡?他坦言,填海必定對環境帶來破壞,因此要加入環保元素。例如填海區的岸線與當地的設計相若,減低對海流的影響;以人工濕地取代拋石海堤,減少填海對環境影響;以人工河道、人工湖取代箱形暗渠,改善景觀兼改善生態。另外社區採用儲熱式中央空調,節能之餘,亦避免海水冷卻式空調系統對附近海域產生污染。

考慮不同立場

孫嘉晉首次嘗試設計立體模型參賽,由平面圖走到立體,他形容是上了寶貴一課。「我設計立體模型的經驗尚淺,要摸着石頭過河,不斷嘗試。初時對着政府的地圖畫圖,要留意比例,雖然工序較麻煩,但這是必須做好的一環。我很感謝老師提供的技術支援,例如教我使用牛油紙複製圖形等。」他立志升讀大學的建築課程,今次獲獎是一個肯定。「今次看到很多精彩作品,亦接觸到很多不同層面的人,跟他們分享自己的理念,十分難得。在過程中,我明白到不同持份者各有不同立場,設計時平衡各階層的需要。」他坦言比賽令自己成長了不少。視藝科老師亦表示,孫嘉晉今次要在評審面前匯報項目內容,掌握到不少演講技巧,尤其是與別人的眼神交流。經此一役,自信心大大提升。

撰文:黎雅麗

部分攝影:胡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