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ckholm藝術空間為誰建

香港人曾因公共空間(Public Space)到底有多「公共」而熱議過一陣子,當時我們發現原來很多公共空間也被管理者私自佔用了,被當成私人地方。今天我們要關注的不僅是空間誰屬這問題,而是到底香港人是否還有自己的空間,原來香港(應說生活上)某些範圍不能亂碰,否則你會回鄉卡都唔使、一嘢就被吸返內地,好神奇的。斯德哥爾摩有些極著名的公共空間,包括地鐵隧道和圖書館,每每以藝術和建築手法潤飾一番,像告訴大家:「我們不僅歡迎你使用,還要你活得更好、更安心。」

藝術應偏及全人

甚麼地方擁有「全球最長藝廊」這美譽?不是紐約或巴黎的藝術館走廊,不在伊斯蘭國家的寺院內,而是斯德哥爾摩的地鐵系統。斯市的地鐵系統只長約110公里,乘客在紅、藍、綠3條線路超過9成的地鐵站內,都可以找到由委約藝術家為該站創作的藝術作品。這個「藝術公共空間」的出現,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期,當時瑞典執政社會民主黨提出的Folkhemmet(The People's Home)政治理念,其中一項認為藝術的接觸層面應該遍及每一個國民,而受惠於二戰期間的中立立場,穩健的財政令這個超大規模的公共藝術計劃得以付諸實行。

由於整個藝術計劃歷時超過50年,因此站內作品除了賞心悅目,還兼備反映社會狀態跟藝術潮流的功能。由150個不同背景藝術單位創作的作品有雕塑,也有裝置和馬賽克等,但更多時候是鋪天蓋地、個性鮮明的壁畫。在社交網站經常出現的火紅色Solna Centrum站,由畫家Anders Aberg和Karl-Olay Bjork於1975年繪畫,是對瑞典工業時代砍伐森林及減少鄉郊人口的控訴;人流最旺的中央站T-Centralen則以礦工和工程師等建設人員的剪影,感謝他們為地鐵開通所作出的貢獻;而Kungstradgarden站更有個小型考古遺址!旅客只需手持有效車票,就可於地鐵運行期間,隨意穿梭於這些結合瑞典歷史與藝術進程的公共空間。

斯德哥爾摩地鐵

網址︰www.sl.se/en

圖書館不再沉悶

提起公共圖書館,很多人會想到四面白色牆、慘白光管跟冷漠鐵書櫃,但由瑞典現代建築之父Erik Gunner Asplund設計、於1928年建成的公共圖書館Stockholm Stadsbiblioteket,卻有橙啡色的幾何結構,以及環迴360度的桃木書櫃。由正門踏進這間藏書200,000本的圖書館,先要經過建築師模仿聖殿設計的高窄大門跟樓梯,當走到樓梯盡頭,一條柱都沒有的圓形書室Rotunda就在眼前出現,3層桃木書櫃陳列了40,000本經典文學及北歐小說,天然光透過24米高的圓拱形天花照到室內,跟泛黃的室內燈光互補平衡,讓人樂意再坐一會。就連連接主書室的5個主題書室亦各有特色,完全推翻公共空間便是沉悶死板的定律。

Stockholm Stadsbiblioteket

地址︰Sveavagen 73, Stockholm

開放時間︰9:00am~9:00pm(星期五至7:00pm,星期六、日至4:00pm)

網址︰www.biblioteket.stockholm.se

TRAVEL NOTES

簽證:持有效特區護照或BNO均毋須簽證

機票:北歐航空香港來回斯德哥爾摩經濟客位約HK$7,338起。

網址:www.flysas.com 

貨幣:HK$1約兌Kr1 

天氣:1月氣溫約-3℃~1℃

特派記者︰吳倩瑩

鳴謝︰北歐航空、Visit Swe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