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食不再 盛食時代

「聚少成多,積沙成塔」,可以用來形容香港人環境保育的意識,靠多年來的教育推廣,令更多人關心身邊及社區的環境轉變。這句話,又可以用來描述在北角小屋「油街實現」的社區企劃「盛食當灶XCHANGE」。

小屋的門常開,街坊慷慨捐出碗碗碟碟、沙煲甖罉及食材,慢慢地變成了街坊廚房。有心人的付出不求回報,將剩食變成盛食,背後全靠交換共享這理念!

交換共享

這個街坊廚房並無等價交換,乃憑着眾人之力堆砌而成,更是北角「油街實現」於8月開始、為期一年的社區企劃「盛食當灶XCHANGE」中每天發生的事情。

街坊可以將家中剩餘食物或吃剩的新鮮蔬菜、飲品、未過期罐頭等拿到「油街實現」,可以換取以「剩食」製作的乾果、花茶,甚至香草等。這個社區企劃由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和康文署合辦,團隊成員李俊雯(Sharon)及張凱翹(Jac)希望可以透過與公眾互相交流的空間,引發他們思考,讓他們知道原來被人棄用的食材或家品,都可以重生,轉變成富有價值的東西貢獻社區,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

「記得以前去Camp,一大班年輕人全部眼闊肚窄,裝了一大碗飯、取了一大堆餸,吃不完就排隊倒入垃圾桶,見到大量食物被浪費掉,真的很不開心。

時下的香港人,太方便太容易得到物質,好容易忘記了每一件東西均有來源或產地,一感到沒用處就隨手拋棄。」Sharon講得有點咬牙切齒,「如果我每日都好似講書、說教般,叫人不要浪費、好好珍惜食物、要環保,我想沒有人會理會我。但我們選擇用飲食這個貼身話題叫人反思,以有趣的手法吸引大眾興趣,回響大得多。」

廚餘再生

Sharon及Jac口中所講的有趣手法,就是「盛食當灶XCHANGE」計劃。他們指,現時香港每日廚餘棄置量達3,600公噸,當中有不少仍可食用的食材,計劃正希望將這些「當灶」的剩食不再當造(盛產),鼓勵人珍惜擁有的資源和食物,減少浪費。其中一個做法是逢周五到附近電氣道街市的蔬果菜檔收集薯仔、洋葱、芋頭、蘋果等,加上食物回收組織「膳心連」(Foodlink)交來從酒店餐廳收集回來的麵包、超市罐頭和包裝食品等剩食廚餘後,炮製成如豆腐渣菜莢餃子等簡單小食,招呼平日(周三至周日)到來的街坊。

早前回收食材甚多,團隊計劃舉行大食會,但搭建好的廚房欠缺餐具,於是公開呼籲街坊將家中沒用的廚房用具拿過來。

呼籲一出即收到一大堆刀叉碗碟、沙煲甖罉,甚至是全新的焗爐、榨汁機、打蛋器、電飯煲、蒸爐等,連一些將近絕迹的金邊萬壽無疆碗碟、三元牌白鐵暖壺等懷舊用品一應俱備,效果驚人!經此一役,除了廚房用具之外,這種分享的訊息漸漸在社區內傳開,開始有人用紙筆留下家傳食譜分享,又會有人看到食譜後在旁給予意見,隔空交流。

周末盛宴

由於收到的食材十分多,不擅煮食的Jac需要絞盡腦汁將剩食重生。「我最擅長將食物雪成雪條,主要用熟透的生果或喳咋等糖水造成。有次收到街坊用烈酒自家浸的梅酒,淨飲的味道濃烈並非人人接受得了。但無理由將酒倒掉浪費,於是我在梅酒中加點伯爵茶,又將梅剪成小塊放在梅酒內再雪成沙冰,結果食過的人都讚好味!」這個「暗黑料理」創作故事,背後就是種不浪費加上勇於嘗試的精神促成,將別人眼中沒價值的東西化作寶物!

剩食除可以炮製小吃,還會成為周六「周末大食會」的食材,宴會曾由「孖人廚房」的Joshua主理,他更笑言是項挑戰,「從來都預計唔到每個星期收集到甚麼食材,發現食材不足又要即時改變『煮』意。」話雖如此,Joshua還是不時帶來驚喜!大食會所帶出的訊息不限於為剩食是垃圾、不能進食等「去標籤化」;每個月環有特定主題,以助社會上的弱勢社群搣走標籤。10月是視障人士的分享,Jac說:「有時飲食都有種先入為主的觀感,不少人對剩食再造的菜式產生抗拒。但我們嘗試如視障人士般蒙着雙眼進食,味道可口到根本分辨不到是由剩食所製作。」而11月主題是少數民族,邀請了印尼、印度及巴基斯坦籍廚師來烹調家鄉菜式,希望藉分享食物來抹走民族隔膜;而12月主題則待定。

街坊點睇?

盛食當灶XCHANGE

網址:www.facebook.com/XCHANGE.socialgastronomy

撰文:譚詠誼

部分攝影:盧展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