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濕重困身 靚湯解救
天氣潮濕,令人渾身不自在,要是最近經常覺得頭重重、手腳乏力,即使睡足8小時,情況也未見改善,有可能是濕重作怪,不妨參考註冊中醫師的專業意見,或能以一煲靚湯,達致祛濕效果,重拾醒神狀態!
天熱多雨 濕氣自然重
註冊中醫師任立新博士指出,濕可分為外濕和內濕,外濕源自外界的水氣,位於亞熱帶的香港,一到夏季即潮濕多雨,濕氣自然重。有時一陣滂沱大雨後,烈日當空,地面的雨水蒸發,空氣變得濕翳黏膩;若是不慎淋雨,或涉水而行,濕邪便會入侵體內。至於內濕又稱「濕濁內生」,即是身體內部運化水濕的功能失常,津液輸送產生障礙,這又與「脾失健運」有關,脾胃之所以受損,是因飲食習慣不良,常吃生冷、油甘、厚味的食物,導致「痰濁肥胖」。
濕為陰邪 可損傷陽氣
康和堂中醫診所註冊中醫師任立新博士
要是睡眠充足仍覺手腳無力,很可能與濕氣重有關。
一般情況下,濕重不會引致重病,但濕的不同特性會引致不同毛病。由於濕為陰邪,過盛會阻滯氣機,損傷陽氣,可造成胸悶、胃口欠佳等症狀;濕又是「重濁黏滯」,若體內聚有過多濕氣,不僅頭身困重、肩膊沉重、四肢痠楚,還會有大便黏膩溏薄、小便渾濁短澀等現象。此外,濕症通常纏擾難愈,還會反覆發作,當濕與熱交纏,或者積濕熱成毒,可引起皮膚病和濕疹,令人困擾。而濕氣更會凝滯在脾胃,引起腸胃不適,如腸胃炎、消化不良、便秘等。若濕氣蔓延至關節,還會出現關節疼痛等風濕徵狀。
祛濕藥材 茯苓最有效
土茯苓蓮藕湯
材料: 蓮藕1斤、鮮土茯苓1斤、粉葛1斤、赤小豆2両、桑白皮5錢
做法: 先將鮮土茯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塊,將所有材料連同8碗清水放入煲內,水滾後轉慢火,煲3小時即可。
功效: 祛濕、消骨火、清
茯苓白朮鯽魚湯
材料: 茯苓1両、白朮5錢、淮山5錢、陳皮1小片、生薑2片、鯽魚1條(約1斤)
做法: 8碗清水連同所有藥材以大火煮滾,加入鯽魚,轉慢火煲約1小時30分。
功效: 清熱利濕、利水消腫、健脾滲濕
冬瓜茨實老鴨湯
材料: 冬瓜3斤、生薏仁1両、茨實5錢、陳皮2塊、老鴨1隻、米酒適量
做法: 先將鴨洗淨,斬件出水,再將其他材料一同放入煲內,水滾後,轉慢火煲2小時即可。
功效: 消暑、健脾、祛濕
百合玉竹瘦肉湯
材料: 乾百合1両、沙參5錢、陳皮2塊、玉竹5錢、生薏仁1両、瘦肉半斤
做法: 將材料洗淨放入煲內,8碗水煲2小時即可。
功效:健脾、利水、祛濕
扁豆瘦肉湯
材料: 白扁豆5錢、生薏仁8錢、淮山4錢、蓮藕1斤、瘦肉4両
做法: 將8碗清水連同所有材料以大火煮滾,再轉慢火煲約1小時30分。
功效:健脾祛濕
鯉魚赤小豆湯
材料: 鯉魚1條、赤小豆3両、粉葛1斤、白朮3錢
做法: 先把鯉魚以外的所有材料連同8碗清水以大火煮滾,加入鯉魚,轉慢火煲約1小時30分。
功效:健脾祛濕、利水消腫
即使濕聚的情況不嚴重,亦會導致身體狀況不佳,渾身乏力,無論睡多久也沒有幫助,令日常生活質素受到影響,當然不能坐視不理。任博士說:「祛濕是指解除濕困中焦、脾胃受損的情況。對付濕困纏身,拔火罐療法是一個非常理想的方法。清代醫書《本草綱目拾遺》提到:「『罐得火氣合於肉,即牢不可脫……罐中有氣水出』。可見拔火罐療法或走火罐療法對驅風化濕最有效,更能將身體上的毒素、感冒菌(寒邪)、痰濕等,透過毛孔宣洩出體外,可有效治療因濕氣引致的怠倦。」
祛濕藥材以茯苓為首選,白茯苓能健脾滲濕,赤茯苓則能清熱利濕。
以食療祛濕,同樣是有效方法,祛濕藥材中,以茯苓為首選,白茯苓能健脾滲濕,赤茯苓能清熱利濕,茯苓皮則專治皮膚水濕,有利水消腫之效。至於冬瓜和生薏仁的祛濕功效也不俗,能排出身體多餘的水分、濕氣和毒素。
撰文:江樂韻
部分攝影:謝孝祥